全球能源互聯網正加快構建 2050年或可拉動GDP增長

圖片默認標題

網絡資料圖:全球能源互聯網

 

全球能源互聯網正加快構建

 

面對著全球能源資源緊張、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問題突出的三大挑戰,大規模開發利用清潔能源勢在必行。專家認為,全球風能、太陽能資源分佈不均衡,而且發電具有隨機性、間歇性的特點,必須構建全球能源配置平臺。

 

近日在上海市能源研究會和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能源問題研究中心主辦的“能源互聯網論壇”上,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秘書長王益民介紹,正在積極推進戰略和技術創新,加快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

 

王益民介紹,目前在技術裝備規劃方面,提出了4個大類、18個子類、98項技術設備的研製內容、研製目標和實施計劃。在關鍵技術研究方面,部署了17個全球能源互聯網科技研發項目。這項研究工作從2014年開始,計劃2018年前完成。在標準體系建設方面,正在組織編制全球能源互聯網標準體系路線圖、標準體系表,研究發佈標準體系規劃。

 

全球能源互聯網建設分“三個階段”,2020年實現國內互聯、2030年實現洲內互聯、2050年實現洲際互聯。

 

“全球清潔能源只要開發萬分之五,就可以滿足全球能源需求。”王益民表示,通過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到2050年全球清潔能源比重可提高到80%以上。到2020年、2025年,我國清潔能源比重可以分別提高到18%、26%。2020年東中部負荷中心接收外來清潔電力3.1億千瓦,PM2.5排放總量降低20%。

 

如果按實現2050年清潔能源佔比80%的目標計算,每年可以替代240億噸標準煤的化石能源,每年可減排667億噸二氧化碳,全球能源消費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在115億噸,僅為1990年的二分之一。其中,我國可以將碳排放峰值控制在105億噸左右,峰值降低20億噸;碳排放達到峰值的時間可從2030年提前至2025年左右。

 

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將為我國經濟增長和電力産業發展帶來有利契機。王益民介紹,到2050年,全球累計電力投資規模將超過50萬億美元。我國在2016年至2025年每年投資近1萬億元,按電網、電源投資1:1的比例,合計每年投資可達近2萬億元。每年可拉動GDP增長超過1個百分點。

 

隨著技術不斷突破和産業日益成熟,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具備了很多有利的條件。

 

王益民介紹,特高壓工程技術的經濟性在我國已經得到全面印證,印度、巴西等其他國家也在加快推進。目前正負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距離可達5000公里,容量可達1500萬千瓦,世界各大清潔能源基地與負荷中心都在特高壓輸送範圍內。另外,電網智慧控制、大規模儲能等技術不斷突破,能夠適應清潔能源大規模介入並保障電網安全運行。世界已形成北美、歐洲、俄羅斯-波羅的海三個特大型互聯電網以及各地跨國互聯電網,這些都將成為全球能源互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此同時,清潔能源發電成本不斷降低也為大規模的開發利用奠定基礎。2014年全球風電、光伏電站發電成本為每千瓦時6美分至9美分,8美分至20美分;2016年迪拜光伏電站競標已經拍出3美分價格。預計到2025年,全球風電、光伏電站發電成本最低可分別降至每千瓦時5美分及以下。

 

上海正泰電源系統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韓甲治表示,目前光伏逆變器的價格已經降到了2009年的十分之一,預計十年之內,光伏發電可以實現與傳統能源同等競爭。

 

雖然前景可期,但當下構建全球互聯網的過程依然面臨著很多現實問題。上海交通大學電氣工程系主任嚴正表示,在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我國出現電力結構性過剩,消納能力不足的問題,棄風、棄光等現象時有發生。需要加快儲能技術的研究突破和商業化應用。另外,我國還需加快推進分佈式能源系統。這將是能源互聯網的先行者。

 

另外,專家認為,除了技術方面的難題,國家之間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差異也將給全球能源互聯網建設帶來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