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為立國根本——中山先生的教育觀

1912年8月30日,孫中山出席學界歡迎會,演説“學問為立國根本”。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在他的領導下,臨時政府在進行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建設的同時,在文化教育方面也作了大力的整飭。孫中山醞釀多年的建立先進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措施終於得以實施。他在南京臨時政府存在的短短三個月中,採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對舊的教育制度和教育體系進行改革,確立了新的教育宗旨,提出普及教育和義務教育、強調師範教育和重視女子教育等主張,奠定了我國近代學校教育制度的基礎,為發展我國近代教育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學問為立國根本——中山先生的教育觀

南京臨時政府第一任教育總長:蔡元培

 

從《普通教育暫行辦法通令》到“壬子學制”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蔡元培出任第一任教育總長。1月19日,蔡元培為改革舊制,維持學務,發佈了《普通教育暫行辦法通令》。通令中的改學堂為學校,初等小學科男女同學,重新確定學期時間等幾項措施影響深遠:

 

1912年7月10日,中華民國中央臨時教育會議在北京召開,一百多位各省及華僑代表就學校系統、各級學校及規程、學校細則、社會教育、教育行政等九十多項提案進行詳細討論。

 

9月3日,中華民國第一個《學校系統令》公佈,因1912年為農曆壬子年,所以史稱“壬子學制”。“壬子學制”從橫向將整個國家教育分三大系統:普通教育、師範教育、實業教育;從縱向將學校系統分三等五段:在普通教育中,初等小學校學制為4年,兒童六周歲入學,為國家義務教育,畢業後升入高等小學校或實業學校;高等小學學校學制三年,畢業後可升入中學、師範學校或實業學校;中學校學制四年,畢業後可升入大學、專門學校或高等師範學校;大學學制預科三年,本科三或四年。師範學校預科一年,本科四年。高等師範學校學制預科一年,本科三年。整個學制總學年為十七、八年。

 

孫中山實行普及教育,強調女子教育

 

在厲行教育普及過程中,孫中山把女子教育置於突出的地位。“女子無才便是德”是幾千年來封建社會的陳腐觀念,專制之下的廣大婦女沒有文化,談何解放自身?孫中山先生認為婦女只有掌握了文化科學知識,才能改善自己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男女平權才可望實現。他特別強調指出“中國女子雖有二萬萬,唯于教育一道,向來多不注意,故有學問者甚少。處於今日,自應以提倡女子教育為最要之事”、“民國建立後要普及女子教育、女子師範尤為重要,即必須開設女子師範。”

 

他在《復女界共和協濟會函》中,一方面熱情讚揚了女同胞們在長期革命鬥爭中所起的重大作用,“女界多才,其入同盟會奔走國事百折不回者,已與各省志士媲美。至若勇往從戎,同仇北伐,或投身赤十字會,不辭艱險;或慷慨助餉、鼓吹輿論、振起國民精神,更彰彰在人耳目”。另一方面, 他又肯定該會會員為謀求全國女界皆普及教育,協助國家進步所作的積極努力,並批准撥款五千元給該會興學辦報。

 

對於進步人士募資辦校,孫中山更是倍加讚賞。1912年2月,軍代表林宗雪籌資開辦女子蠶桑學校,孫中山令教育部馬上核辦,並褒揚道: “凡有教育,應予提倡,乃是以啟文明而速進化。該女代表既能募資設校,熱誠可嘉”。在孫中山的積極支持扶植下,臨時政府恢復和興辦了一批女子學校,有力地推動了這一時期婦女解放運動的發展。期間,孫中山積極為女子學校題詞。

 

學問為立國根本——中山先生的教育觀

孫中山為廣東公立女子教育院題詞“幼吾幼”

 

1912年5月,孫中山為廣東公立女子教育院題詞“幼吾幼”。廣東公立女子教育院,1912年3月設于廣州芳村黃大仙祠內,廣東軍政府警察廳廳長陳景華主辦,該院是一所專門收容社會上被虐待的尼姑、奴婢、妾伺、童媳、幼妓和孤兒的教養習藝機構,收養數百人。

 

學問為立國根本——中山先生的教育觀

孫中山為競雄女學題校訓“勤敏檏誠”

 

1912年秋,為紀念革命烈士秋瑾,競雄女學在上海創辦。1916年8月,孫中山訪問杭州,赴秋社憑吊,對烈士感念不已,返滬後書寫為競雄女學題校訓“勤敏檏誠”,寄贈競雄女學,同時題書“鑒湖女俠千古 巾幗英雄”一幅,哀悼秋瑾。

 

學問為立國根本——中山先生的教育觀

1922年孫中山為民國女子工藝學校題校名

 

歷史證明,一個國家婦女受教育的程度,代表著婦女的解放程度,而婦女的解放程度,反映著一個國家生産力發展的水準。孫中山提倡普及教育,重視女子教育,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偉大進步。

 

孫中山注重職業教育

 

孫中山認為,發展實業是“中國存亡之關鍵”。從振興民國實業的需要出發,孫中山十分關心職業教育。他認為,民國建立、百廢待興,應集中精力解決民生問題。他號召學界要努力謀求“建設之學問”;讓學生“盡其聰明才力,各分專科,即資質不能受高等教育者,亦按其性之所近,授以農工商技藝,使有獨立謀生之材。卒業以後,分送各處服務,以盡所能”。從孫中山為職業學校題詞中,我們可見他實業救國之急切。

 

學問為立國根本——中山先生的教育觀

孫中山為上海南洋路礦學校題詞“造路救國”

 

孫中山1919年12月20日,孫中山應上海明治學會之請,在南洋路礦學校演講地方自治問題,為上海南洋路礦學校題詞“造路救國”。

 

孫中山為學校題詞

 

孫中山的一生,為學校題詞眾多。除了我們熟悉的孫中山在1924年11月11日為廣東大學(今中山大學)題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愛”外,還有“後來居上”等。

 

“後來居上”是1921年,孫中山在大元帥府聽取童年同學陸獻山彙報家鄉辦學情況時,為翠亨學校題書的勉詞。翠亨鄉親到廣州要求孫中山出資給家鄉建學校,孫中山表示,“滿清是我們民眾合力推翻的,希望你們各人都來出錢出力,合力來辦好學校”,並題寫“後來居上”題詞贈送翠亨學校。

 

學問為立國根本——中山先生的教育觀

1921年,孫中山為翠亨學校題詞“後來居上”

 

學問為立國根本——中山先生的教育觀

孫中山為上海交通大學題詞“強國強種”

 

學問為立國根本——中山先生的教育觀

1920年10月,孫中山為福建培元中學學校題詞“共進大同”。

 

從這些題詞中,可見孫中山莘莘學子們寄與殷切的期望,他希望學子們能牢記“行易知難”的道理,本著“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學好知識,增強本領,“後來居上”,實現“強國強種”的教育救國夢,並帶領四萬萬同胞“共進大同”!

 

(作者:郭丹玲)

 

參考文獻:

 

1、李華興主編:《民國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第1次版;

 

2、劉望齡輯:《孫中山題詞遺墨彙編》,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第1次版;

 

3、陳錫祺主編:《孫中山年譜長編》(上冊),中華書局,1991年8月第1次版。

 

欄目簡介: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是非。海峽飛虹中文網攜手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特別策劃推出《聲音檔案——中山先生的一天》,借2016年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的日子,我們梳理中山先生親歷的歷史事件,為您講述民國的史事與人物,緬懷中山先生的歷史功勳。孫中山先生曾説過: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