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峰會有道非洲風景線

今年年初,利比裡亞《側影日報》主編弗裏德里克·蓋耶來到北京,和多位來自非洲的記者一起,參加長達半年的有關中國文化的培訓,締結了一份中國緣。

 

“現在,我經常寫有關中國的報道。每天都有人問我,《人民日報》和人民網上有沒有中國的新鮮事?”弗裏德里克説,“我要寫好中國的大國責任和共贏理念這篇大文章,讓更多非洲人了解到,中國對非洲的發展有多重視。”

 

在二十國集團(G20)杭州峰會上,像弗裏德里克這樣的非洲記者還有很多。他們,已成為會場內外一道亮麗非洲風景線。

 

“賓至如歸的感覺”

 

岡比亞《每日觀察家報》副主編瑪麗艾托·恩戈姆是一名穆斯林,她一走進酒店的房間,就看到了一個禮拜室。在新聞中心,她很容易就看到了清晰的路牌,指引著去往禮拜室的方向。“主辦方的週到貼心,讓我非常感動。”

 

烏干達《新願景報》高級記者塔迪歐説:“中國做了大量的籌備工作,而且注意到了會議各方面的很多細節。比如,會場到處都有箭頭,我想去會場的任何一個角落,都很方便。”

 

“電腦、電視、網線、點心、午餐……記者們可以在媒體中心找到需要的所有東西,這使我們的工作變得更加容易。”馬拉維時代集團高級經濟記者金斯利·詹西對本報記者説,“一切都很完美,令人難忘。”

 

今年5月,喀麥隆《論壇報》高級記者班昆·高德勒夫·科雷斯來到杭州,參加了G20杭州峰會倒計時100天的活動。“杭州的一切都是井然有序的。它的清秀美麗,讓參會嘉賓們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反映非洲的訴求”

 

杭州峰會是與會發展中國家數量最多的一次G20峰會。非洲索萊托通訊社編輯、新聞事務總管利特波霍·馬胡拉對本報記者表示,多個非洲發展中國家的參會,可以充分反映非洲訴求,推動G20幫助非洲國家發展經濟,解決貧困問題。莫桑比克《消息報》記者安娜·卡多佐認為,這可以讓非洲國家的聲音更多地被世界聆聽,是非洲國家傳遞自身需求、吸引G20成員投資的良好機會,將給非洲國家帶來豐碩成果。

 

弗裏德里克認為,中國此舉體現出中國並不只是追求自己國家的繁榮發展,而是希望全球共同實現經濟增長。西方國家領導人應當學習中國的全球視野,更多關注非洲。

 

來自25個國家的26名非洲記者參加了“中非新聞交流中心”項目第三期活動,組團來杭州報道G20峰會。厄立特裡亞《哈達斯報》記者耶瑪尼·格佈雷齊丹就是其中之一,她告訴本報記者,她寫了篇題為《最大非洲媒體代表團赴G20杭州峰會》的報道,在網絡上的閱讀量和轉載量特別高。

 

看到來自非洲不同國家的很多同行,瑪麗艾托·恩戈姆欣慰地表示,今年,非洲媒體對G20杭州峰會的報道一定會更多更好。“我可以把我寫的報道直接發回報社供刊登,報社就不用轉載BBC或CNN的報道了。其他非洲媒體也是一樣,我們可以代表我們各自的國家。”

 

非洲聯盟輪值主席國乍得總統代比、南非總統祖馬、塞內加爾總統薩勒和埃及總統塞西都作為特邀嘉賓,參加了G20杭州峰會。

 

9月4日下午,新聞中心的大螢幕前,埃及《七日報》駐京記者哈尼·穆罕默德一看到塞西總統抵達會場,走上紅地毯,就興奮地站起身,用手機對著大螢幕拍照。“這是塞西總統第一次受邀參加G20峰會,充分體現出中國對埃及的尊重和重視。”哈尼·穆罕默德興奮地説,埃及流行著一股“中國熱”,埃及人對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充滿興趣。埃及希望從中國獲得發展的靈感,共同進步。

 

“共謀發展的出路”

 

杭州見證,G20峰會第一次將發展問題置於全球宏觀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明確支持非洲和最不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批准《G20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行動計劃》等重要文件。

 

“我期待這份文件獲得批准後,世界會更多關注某些地區的貧窮困境。”尼日利亞《太陽報》主編伊肯內·埃梅烏對本報記者説,“過去,中國也有過貧窮的經歷,體驗過貧窮的滋味,對非洲國家經受的疾苦會更加感同身受。我相信,中國將會為較小型經濟體爭取更多利益,努力幫助它們走出貧困。”

 

安娜·卡多佐告訴記者,在報道中國的過程中,她印象最深的是中國在減貧上的成就。“我到寧夏採訪時,了解到當地一些貧困村是怎樣在政府的扶持下實現脫貧的,其中很多舉措都值得非洲借鑒學習。”

 

迦納《迦納時報》高級記者戴維·亞博伊·特塔赫最關心工業化。“2013年,非洲聯盟首腦會議提出了“2063年願景”,希望在2063年實現非洲的工業化。我們期待這次G20峰會可以達成一些具體的政策或項目,為非洲大陸的工業化提供借鑒。”瑪麗艾托·恩戈姆也説,她的報道將主要聚焦非洲國家工業化。

 

對於峰會批准首份《G20全球投資指導原則》,班昆·高德勒夫·科雷斯認為,當前達成這項成果非常必要。“全球貿易和投資尚未達到國際金融危機以前的狀態。清除貿易保護主義障礙,確保貿易環境是投資友好的,同時在投資方面設定統一的準則和方向,以應對跨境投資保護主義,可以促進跨境投資。”

 

金斯利·詹西則對本次峰會上討論的“綠色金融”最感興趣,“解決綠色産業的融資問題,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一招,是謀劃人類長遠發展的有力舉動。”

 

“借鑒有益的經驗”

 

去年,贊比亞《每日郵報》記者瑪茲佩扎·昌達就曾來中國參加為期兩周的媒體會議,今年她參加了“中非新聞交流中心”的項目,將會在中國度過近一年的時間。

 

來中國之前,她對中國有一定了解,但真正長時間在這裡生活後,昌達還是為中國的遼闊所震撼。“中國地大物博,各地差異很大,因此有很多不同的經驗值得非洲國家借鑒。”昌達説,贊比亞是一個內陸國家,發展對外貿易出口不便,贊比亞人永遠不會忘記,中國援建的坦讚鐵路為贊比亞提供了出海通道,給予贊比亞實實在在的幫助。安娜·卡多佐也有類似看法:“在莫桑比克,你能看到很多莫中合作的項目,來自中國的投資和基礎設施項目助推了莫桑比克的發展。”

 

昌達認為,在發展的過程中,很難在社會公平與發展效率中尋找到一個平衡,為此,中國制定了很多長遠政策,不斷探索新的發展道路,努力實現兼顧。在這方面的中國智慧和中國經驗,值得非洲國家思考和借鑒。

 

(本報記者暨佩娟、邢雪、杜一菲、張夢旭、楊迅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