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經濟帶將打造三大增長極——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答記者問
編輯: 李邵鵬 | 時間: 2016-09-12 09:54:19 | 來源: 人民日報 |
資料圖
問:《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近日正式發佈,請問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時代背景和戰略意義是什麼?
答: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科學謀劃中國經濟新棋局作出的既利當前又惠長遠的重大決策部署,對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長江經濟帶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11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21%,人口和經濟總量均超過全國的40%,生態地位重要、綜合實力較強、發展潛力巨大。目前,長江經濟帶發展面臨諸多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生態環境狀況形勢嚴峻、長江水道存在瓶頸制約、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産業轉型升級任務艱巨、區域合作機制尚不健全等。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有利於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讓中華民族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真正使黃金水道産生黃金效益;有利於挖掘中上游廣闊腹地蘊含的巨大內需潛力,促進經濟增長空間從沿海向沿江內陸拓展,形成上中下游優勢互補、協作互動格局,縮小東中西部發展差距;有利於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場壁壘,推動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統一融合,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有利於優化沿江産業結構和城鎮化佈局,建設陸海雙向對外開放新走廊,培育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對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問:請問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定位和目標是什麼?
答: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地理三大階梯,資源、環境、交通、産業基礎等發展條件差異較大,地區間發展差距明顯。我們圍繞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依託長江黃金水道的獨特作用,發揮上中下游地區的比較優勢,用好海陸東西雙向開放的區位資源,統籌江河湖泊豐富多樣的生態要素,提出長江經濟帶的四大戰略定位: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範帶、引領全國轉型發展的創新驅動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目標是:到2020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水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河湖、濕地生態功能基本恢復,水質優良(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達到75%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43%,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長江黃金水道瓶頸制約有效疏暢、功能顯著提升,基本建成銜接高效、安全便捷、綠色低碳的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創新驅動取得重大進展,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5%以上,戰略性新興産業形成規模,培育形成一批世界級的企業和産業集群,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顯著增強;基本形成陸海統籌、雙向開放,與“一帶一路”建設深度融合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發展的統籌度和整體性、協調性、可持續性進一步增強,基本建立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的城鎮化戰略格局,城鎮化率達到60%以上,人民生活水準顯著提升,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協調統一、運行高效的長江流域管理體制全面建立,統一開放的現代市場體系基本建立;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大幅提升,基本形成引領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支撐帶。到2030年,水環境和水生態品質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功能顯著增強,水脈暢通、功能完備的長江全流域黃金水道全面建成,創新型現代産業體系全面建立,上中下游一體化發展格局全面形成,生態環境更加美好、經濟發展更具活力、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加重要的示範引領和戰略支撐作用。
問:長江經濟帶涉及省份多,區域面積大,上中下游間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請問長江經濟帶在空間佈局上有何考慮?
答:空間佈局是落實長江經濟帶功能定位及各項任務的載體,也是長江經濟帶規劃的重點,經反復研究論證,形成了“生態優先、流域互動、集約發展”的思路,提出了“一軸、兩翼、三極、多點”的格局。
“一軸”是指以長江黃金水道為依託,發揮上海、武漢、重慶的核心作用,以沿江主要城鎮為節點,構建沿江綠色發展軸。突出生態環境保護,統籌推進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建設、産業和城鎮佈局優化、對內對外開放合作,引導人口經濟要素向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的地區集聚,推動經濟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發展,實現上中下游協調發展。
“兩翼”是指發揮長江主軸線的輻射帶動作用,向南北兩側腹地延伸拓展,提升南北兩翼支撐力。南翼以滬瑞運輸通道為依託,北翼以滬蓉運輸通道為依託,促進交通互聯互通,加強長江重要支流保護,增強省會城市、重要節點城市人口和産業集聚能力,夯實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基礎。
“三極”是指以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為主體,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打造長江經濟帶三大增長極。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充分發揮上海國際大都市龍頭作用,提升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區國際化水準,以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為目標,在科技進步、制度創新、産業升級、綠色發展等方面發揮引領作用,加快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長江中游城市群:增強武漢、長沙、南昌中心城市功能,促進三大城市組團之間的資源優勢互補、産業分工協作、城市互動合作,加強湖泊、濕地和耕地保護,提升城市群綜合競爭力和對外開放水準。成渝城市群:提升重慶、成都中心城市功能和國際化水準,發揮雙引擎帶動和支撐作用,推進資源整合與一體發展,推進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
“多點”是指發揮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級城市的支撐作用,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不斷完善城市功能,發展優勢産業,建設特色城市,加強與中心城市的經濟聯繫與互動,帶動地區經濟發展。
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生態環境保護擺上優先地位。請問《規劃綱要》是如何貫徹這一要求的?
答: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基本思路就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而不是又鼓勵新一輪的大幹快上。這是長江經濟帶戰略區別於其他戰略的最重要的要求,是制定規劃的出發點和立足點。
《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把保護和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首要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全面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生態功能分區,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水資源開發利用紅線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強化水質跨界斷面考核,推動協同治理,嚴格保護一江清水,努力建成上中下游相協調、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綠色生態廊道。重點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保護和改善水環境,重點是嚴格治理工業污染、嚴格處置城鎮污水垃圾、嚴格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嚴格防控船舶污染;二是保護和修復水生態,重點是妥善處理江河湖泊關係、強化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強沿江森林保護和生態修復;三是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水資源,重點是加強水源地特別是飲用水源地保護、優化水資源配置、建設節水型社會、建立健全防洪減災體系;四是有序利用長江岸線資源,重點是合理劃分岸線功能、有序利用岸線資源。
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必須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和壁壘,有效利用市場機制,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強環境污染聯防聯控,推動建立地區間、上下游生態補償機制,加快形成生態環境聯防聯治、流域管理統籌協調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一是建立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按照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建立生態環境硬約束機制,明確各地區環境容量,制定負面清單,強化日常監測和監管,嚴格落實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問責制度。對不符合要求佔用的岸線、河段、土地和佈局的産業,必須無條件退出。二是加強環境污染聯防聯控。完善長江環境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和預警應急體系,推行環境信息共享,建立健全跨部門、跨區域、跨流域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響應機制。建立環評會商、聯合執法、信息共享、預警應急的區域聯動機制,研究建立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綠色發展的指標體系。三是建立長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通過生態補償機制等方式,激發沿江省市保護生態環境的內在動力。依託重點生態功能區開展生態補償示範區建設,實行分類分級的補償政策。按照“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探索上中下游開發地區、受益地區與生態保護地區進行橫向生態補償。四是開展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全面貫徹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求,以制度建設為核心任務、以可複製可推廣為基本要求,全面推動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生態治理工作,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有效模式。
問:長江經濟帶規劃建設過程中,如何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
答:長江上中下游城鎮化水準和品質差別很大,推進新型城鎮化不能搞“一刀切”,而是要大中小結合、東中西聯動。《綱要》圍繞提高城鎮化品質這個目標,提出了優化城鎮化空間格局、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強新型城市建設、統籌城鄉發展等重點內容。
一是優化城鎮化空間格局。要抓住城市群這個重點,以長江為地域紐帶和集聚軸線,以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為龍頭,以長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為支撐,以黔中和滇中兩個區域性城市群為補充,以沿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依託,形成區域聯動、結構合理、集約高效、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格局。要促進各類城市協調發展,發揮上海、武漢、重慶等超大城市和南京、杭州、成都等特大城市引領作用,發揮合肥、南昌、長沙、貴陽、昆明等大城市對地區發展的核心帶動作用,加快發展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培育一批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小城鎮。
二是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一要拓寬進城落戶渠道。一方面因地施策,根據上中下游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另一方面因城施策,實施差別化落戶政策,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建立完善積分落戶制度,統籌推進外來人口落戶和控制城市人口規模,其他城市要努力實現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自由落戶。二要創新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模式。堅持異地城鎮化與就地城鎮化相結合,健全有利於人口合理流動的體制機制,統籌推進技術擴散、産業擴散、公共服務擴散、就業擴大四個同步,促進人口流動、産業轉移。
三是加強新型城市建設。要提升城市特色品質,促進城市發展與山脈水系相融合。推進人文城市建設,延續城市歷史文脈,注重保護民族文化風格和傳統風貌。要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增強城市經濟、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建設和諧宜居、充滿活力的新型城市。要創新城市規劃管理,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合理確定城市規模、開發邊界和開發強度,有效化解各種“城市病”,促進城市發展由規模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
四是統籌城鄉發展。一要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加強農村道路、供水、垃圾、污水等設施建設和環境治理保護,做好鄉村規劃,突出建築風格,體現特色、傳承文化,扶持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旅遊村鎮。二要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深入推進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加快交通、水利、能源等設施建設,加強生態保護和基本公共服務建設,扶持特色産業發展。以革命老區、原中央蘇區為重點,加快老區開發建設步伐。加強跨區域扶貧協作,引導下游企業參與中上游貧困地區扶貧開發。三要提高居民生活水準,推動公共服務供給方式多元化,大力改善農村公共服務條件,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
問:請問長江經濟帶在推進一體化市場體系建設方面有哪些想法和措施?
答:首先是統一市場準入制度。進一步簡政放權,清理阻礙要素合理流動的地方性政策法規,清除市場壁壘,實施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和標準,推動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跨區域流動和優化配置。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推動上海、重慶等地率先開展負面清單管理制度試點。加強市場監管合作,建立區域間市場準入和品質、資質互認制度。研究建立務實、高效的區域標準化協作機制。
二是促進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統籌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加強省際之間溝通協調,做好設計方案、技術標準和建設時序銜接,打破區域分隔和行業壟斷,逐步消除區域運輸服務標準差距,構建統一開放有序的運輸市場。加快物流體制改革,推進江海聯運、鐵水聯運、公水聯運有效銜接,大力發展直達運輸,規範收費行為,降低物流成本。
三是加快完善投融資體制。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建設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等領域項目。鼓勵地方研究設立長江經濟帶産業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鼓勵保險等資金進入具有穩定收益的投資領域。鼓勵跨省區共同發起設立城際鐵路、環境治理等投資基金,按照市場規則規範化運作。探索創新金融産品,鼓勵開展融資租賃服務,支持長江船型標準化建設。
問:長江經濟帶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尤其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水準差距明顯,如何通過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的實施,補齊短板,提升區域內基本公共服務整體水準?
答:區域內基本公共服務合作發展的關鍵,在於創新體制機制。《規劃綱要》在這方面也有不少表述,主要精神體現在:一是加快教育合作發展。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適應上中下游勞動力轉移流動的趨勢,加強跨區域職業教育合作,建設一批跨區域職業教育集團。鼓勵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術培訓,完善統一規範的勞動用工和跨區域培訓教育等工作機制。加強高等教育跨區域合作,聯合開展協同創新,聯合推進學科建設。二是推進公共文化協同發展。加大跨地區公共文化資源整合力度,提升公共文化發展水準。弘揚長江流域特色文化,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改造設施落後的圖書館、藝術館、博物館等,推進數字圖書館、數字檔案館、數字博物館等協同開發和共享。三是加強醫療衛生聯動協作。鼓勵醫療水準發達地區醫院跨行政區劃開辦分院、合作辦醫。發展互聯網遠程醫療和各具特色的健康服務産業。建立跨區域雙向轉診和同級醫療機構檢查結果互認制度。建立區域互聯互通的醫療衛生信息平臺。通過合作共建、對口支援、遠程醫療等措施,提升基層、貧困地區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水準。強化對傳染病、慢性病、寄生蟲病、地方病、職業病和出生缺陷等疾病的聯檢、聯防、聯控,加強計劃生育服務與管理協作。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發揮江蘇、安徽試點省作用,促進地區間經驗借鑒和分享。四是完善區域社會保障體系。加大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險關係轉移接續政策的落實力度。採取積極措施,實現養老保險在省市、地區間的順暢銜接。完善基本醫療保險管理措施,推進區域醫療服務有效銜接和醫保跨省結算。建立社會保險參保信息共享機制。
問: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下一步將採取哪些措施落實《規劃綱要》?
答: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統一指導和統籌協調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實施,協調跨地區跨部門重大事項,督促檢查重要工作的落實情況。依據《規劃綱要》,沿江11省市將制定本地區的實施規劃,經領導小組審議後實施。領導小組辦公室將會同沿江11省市和有關部門,抓緊制定重點任務三年滾動計劃,研究提出各領域具體任務,協調推進重點任務落實。按照“成熟一項、推出一項”的原則,每年開工建設一批事關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大項目,率先在保護沿江生態環境、發揮黃金水道優勢、促進産業有序轉移等重點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聞推薦
- 打通供應鏈 打造“共贏鏈”——中國汽車産業“鏈”起全球2024-11-28
- 東航第9架C919入列 國産大飛機首度實現客艙局域網服務2024-11-28
- 一場兩岸青年的“雙向奔赴”卻讓民進黨當局風聲鶴唳,他們究竟在怕什麼?2024-11-28
- 2024年“遷臺記憶”臺胞祖地行活動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啟動2024-11-28
- 第八屆台灣創藝生活節在深圳成功舉辦2024-11-28
- “最炫民族風”兩岸交流活動開啟清臺民族交流新篇章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