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識老兵是書生:民國教育界巨擘鄒魯

1917年9月21日,孫中山先生任命鄒魯為財政次長。

 

鄒魯(1885—1954),廣東省大埔縣人,字海濱,原名澄生,後期取“天生愚魯”之意改名為鄒魯。早年留學日本,後入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從事反清革命,參加過廣州黃花崗起義。民國成立後,又歷經討袁、護國、護法鬥爭,深得孫中山信任,是孫中山政治遺囑和家事遺囑的見證人。然而,相比這份顯赫的革命履歷,鄒魯在華南教育領域的貢獻更為人稱道。他是革命者,更是文人。

 

鄒魯與夫人趙淑嘉、兒子鄒永、女兒鄒方合影

鄒魯與夫人趙淑嘉、兒子鄒永、女兒鄒方合影

 

早在1905年,鄒魯二十歲時便與教育結緣。當時還在韓山書院求學的他深感科舉制度誤國誤民,遂起辦新學的念頭。在好友張龍雲等人幫助下,在家鄉大埔創辦了第一所民辦學校,樂群中學。據其回憶:“一天要上三四班的功課,並且只有兩位教員,除我自己之外,其他一位是個老先生,不能擔任什麼功課,一切國文、外國地理、歷史、算學、物理、生物等等都得由自己擔任,那一年的薪俸是多少呢?只是五十元……”。教了一年書後,鄒魯名聲遠播,遠近很多學校都爭相聘請他任教。但他自認學識不夠,要繼續深造,而一一婉拒。在徵得父親同意後,鄒魯賣了兩間祖屋,並求助朋友,籌得一百二十元,赴廣州報考師範學校。因錯過考期,旋赴澳門報考。鄒魯對澳門師範學校的辦學不滿,遂回廣州,自己辦起師範學校!他把從家裏帶來的一百二十元用來辦成了一個潮嘉師範,而且連續辦了兩屆。

 

民國成立後,鄒魯的辦學之才得到了孫中山的賞識。1923年3月,孫中山第三次在廣州開府建立政權,他深感為革命事業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同年11月27日下令將廣東高等師範學校改為國立,並任命鄒魯為校長。鄒魯為“專心教育”,呈請孫中山免去他所擔任的廣東省財政廳長職務。孫中山表示讚許,于12月3日批准鄒魯的請求。

 

當時,廣州教育界因欠薪問題與政府矛盾日益尖銳。1923年11月1日,省立中學以上的七所高校教師職工在被政府拖欠五個月工資後決定全體停課。鄒魯接任廣東高師校長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四處奔走籌措經費,先支付教師們兩個月的工資,讓大家放心踏實地授課。其他院校看見廣東高師開課也紛紛走回正軌。到此為期六十天的學生罷課、教師罷講運動才煙消雲散。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一大召開,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孫中山為了鞏固革命政權,加速革命和建設人才的培養,在創辦黃埔軍校的同時,于2月4日以大元帥名義下達兩道命令:一是“著將國立高等師範廣東法科大學廣東農業專門學校合併改為國立廣東大學”;二是“派鄒魯為國立廣東大學籌備主任”。同年6月,孫中山又下令“任命鄒魯為國立廣東大學校長”。

 

國立廣東大學建立之後,鄒魯不辭辛勞地工作著。在短時間內,他主持招攬了優秀學者如黃季剛、董作賓、袁同禮、黃季陸等。並爭取到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二十余萬元用於引進新教材、升級教學設備。在鄒魯治下,廣東大學“開始具有北大的相容並濟理念,任何學術流派都可在此生存,散發著自由灑脫的學術交流氣息”。

 

1924年的廣東正舉全力北伐,教育經費捉襟見肘,鄒魯為此與蘇聯顧問鮑羅廷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受到嚴重警告處分。孫中山逝世後,鄒魯捲入國共紛爭,被開除黨籍。儘管1927年恢復了黨籍,但鄒魯為避“黨閥”之嫌,決定離開政壇,出遊歐美各國。

 

1928年1月14日,鄒魯從上海出發作環遊世界之旅。遊歷期間,鄒魯收穫了愛情,他與趙淑嘉女士頻通信函,鴻雁傳情,時時函告行程和遊歷所感。1929年3月,兩人紅豆定情,11月喜結連理。1931年10月20日,鄒魯與趙淑嘉女士愛子鄒永在天津出世。

 

鄒魯行書

鄒魯行書

 

1932年2月,無心政治的鄒魯回到廣州,出任國立中山大學校長,一任就是八年,為中山大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首先擬定了一個六年計劃,籌備建設國立中山大學石牌永久校址。石牌新校的建設規模與標準,鄒魯將它定位在“不但求之中國不落後,即求之世界各國中亦不落後”。校園的建設經費,除部分由政府撥款外,大部分都靠向海內外各有關部門和人士募捐籌集。關於籌措經費的艱辛,鄒魯在他的回顧錄裏寫道:“當時焦頭爛額的情形,真非筆墨所能形容。我曾對學生説,為了籌款,除沒有叫人爸爸和向人叩頭外可説一切都已做到。這並非戲言,而是實在的情形”。

 

鄒魯手書的中山大學校訓刻石

鄒魯手書的中山大學校訓刻石

 

鄒魯的治校突出之點,是大力延攬人才和抓前沿學科的建設。據《國立中山大學日報》刊載,鄒魯剛上任即親自電函挽留、聘請教授。在鄒魯上任續聘或聘請的教授中,不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陸續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各學部委員(院士),如陳煥鏞、梁伯強、丁穎、羅宗洛(還是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朱冼、斯行健、樂森 、孫雲鑄、楊遵儀等。周谷城後來則為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等。1935年5月間,國民政府教育部核準三所國立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成立研究院,中山大學一躍成為全國三所研究型的大學之一,這既有前幾任校長創辦前沿學科的功勞,也有鄒魯極力扶持和努力建設前沿學科的良苦用心。1935年6月6日,國立中山大學研究院正式成立,鄒魯兼任首屆研究院院長。

 

1936年,鄒魯出席世界大學會議和德國海德堡大學550週年紀念會期間,與夫人趙淑嘉在柏林合影。

1936年,鄒魯出席世界大學會議和德國海德堡大學550週年紀念會期間,與夫人趙淑嘉在柏林合影。

 

鄒魯第二次接掌中山大學之際,正值日本大舉入侵中國。為此在鼓勵學生砥礪學術同時,他不斷向學生灌輸“教育救國”的理念,把“讀書、救國、抗日”有機結合起來,要求學生努力研究學問,培養救國的能力。據不完全統計,鄒魯面對師生,闡述學生的定位、責任、修養及讀書之道、抗日救國的演講近一百多篇。

 

治校期間,鄒魯經常與師生談話,此為《國立中山大學日報》登載的關於鄒魯與學生談話安排的文告。

治校期間,鄒魯經常與師生談話,此為《國立中山大學日報》登載的關於鄒魯與學生談話安排的文告。

 

春風化雨,愛國以命,鄒魯為中山大學的建設譜寫了光輝的篇章。2004年,在中山大學建校八十週年之際,鄒魯的兒子鄒永、女兒鄒方先後將珍藏了半個多世紀的鄒魯故物無償捐贈給中大。在此基礎上,中山大學設立了“鄒魯校長紀念室”。

 

參考文獻:

1.程煥文:《鄒魯校長治校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2.《中山大學校史》,中山大學官網。

 

欄目簡介: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是非。海峽飛虹中文網攜手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特別策劃推出《聲音檔案——中山先生的一天》,借2016年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的日子,我們梳理中山先生親歷的歷史事件,為您講述民國的史事與人物,緬懷中山先生的歷史功勳。孫中山先生曾説過: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