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在伊朗媒體發表署名文章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16-01-22 08:48:16 | 來源: 新華網 |
1月21日,在對伊朗進行國事訪問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伊朗《伊朗報》發表題為《共創中伊關係美好明天》的署名文章。文章如下:
共創中伊關係美好明天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習近平
我將應魯哈尼總統邀請對伊朗進行國事訪問,就新形勢下深化中伊關係及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深入交換意見,共同推動中伊關係邁上新臺階。
這是我第一次訪問伊朗,但同很多中國人一樣,我對你們古老而美麗的國度並不陌生,因為絲綢之路早就把我們兩個偉大民族聯結在一起。史書記載下一個又一個精彩故事。
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國西漢時期,中國使者張騫的副使就來到伊朗,受到隆重接待。7世紀後的中國唐宋時期,許多伊朗人前往中國求學行醫經商,足跡遍及西安、廣州等地。13世紀,伊朗著名詩人薩迪記錄下到中國新疆喀什的難忘遊歷。15世紀,中國明代鄭和7次率領龐大船隊遠洋航海,其中3次到達伊朗南部的霍爾木茲地區。
來自中國的絲綢和伊朗的高超工藝結合,成就了波斯絲毯的高貴;來自伊朗的蘇麻離青和中國的高超工藝結合,成就了青花瓷器的雅致。中國的漆器、陶器以及造紙、冶金、印刷、火藥等技術經伊朗傳向亞洲最西端乃至歐洲等更遠的地方,石榴、葡萄、橄欖以及玻璃、金銀器皿等又從伊朗和歐洲等地傳入中國。
駝鈴相聞,舟楫相望。沿著綿延萬千公里的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兩大文明遠行並擁抱,兩國人民遠行並交好。正如薩迪在詩中寫道,“久遠,方值得留戀”。
如果説歷史上中伊兩國為建設絲綢之路、促進東西方文明雙向交融作出過重要貢獻,那麼兩國建交45年來的友好交往正是對“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的繼承和詮釋。
1971年建交以來,中伊關係經受住國際風雲變幻考驗,保持健康穩定的發展勢頭。雙方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患難與共。在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談判中,中方讚賞伊朗無意發展核武的承諾,支持伊朗維護自身正當權益,充分肯定伊朗為推動協議達成作出的積極貢獻。下一階段,我們願與伊方密切合作,確保協議順利實施。經貿上,中伊雙邊貿易額從上世紀70年代的幾千萬美元增長到2014年的518億美元,中國連續6年保持伊朗第一大貿易夥伴國地位。兩國人文交流十分密切,“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兩國人民友誼已經成為中伊友好關係發展的重要動力。
兩國領導人保持經常性接觸和往來,對雙邊關係發展具有重要引領作用。近年來,我同魯哈尼總統多次會面,特別是在去年9月聯合國成立70週年系列峰會期間,我們就全面發展新時期中伊關係達成重要共識。
2013年,我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得到伊朗積極回應。作為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兩站,中國和伊朗都對振興這一和平之路、友誼之路、合作之路寄予很高期望。當前,中國正在制定和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伊朗也即將推進經濟發展第六個五年計劃,雙方發展戰略契合,合作潛力巨大。
我認為,中伊在“一帶一路”框架內的合作可以集中在以下方面。
——增強政治互信,築牢合作之基。“信則立,不信則廢。”人與人、國與國的交往概莫能外。古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在2000多年交往中積累了信任,深化了友誼,促進了合作。建交45年來,中伊兩國克服困難和阻力,傳統友誼歷久彌堅,務實合作成果豐碩。今天,我們更要堅持上述精神,加強政策溝通,照顧彼此關切,凝聚更多共識,為合作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我們將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密切政黨、立法機構、地方等方面交往,深化雙方在上海合作組織、亞信、聯合國等多邊框架內合作,不斷增進政治互信,豐富戰略關係內涵。
——堅持互利共贏,共享繁榮發展。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得到歷史性發展,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中國在資金、技術、裝備等方面已經形成較大優勢。伊朗資源豐富,勞動力充足,市場潛力大,處於推進工業化、現代化進程的關鍵階段。中伊資源稟賦和合作優勢互補性強。隨著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的達成和執行,中伊關係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中方將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加強中伊發展戰略對接,深化互利合作,各施所長,各盡所能,更多惠及民眾,實現共同繁榮。
——促進互聯互通,擴大務實合作。互聯互通是貫穿“一帶一路”的血脈。實現互聯互通,要以亞洲國家為重點方向,以交通基礎設施為突破口。中方在鐵路、電力、通信、工程機械、冶金、建材等領域優勢明顯、競爭力強,並於2014年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以支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關合作項目。伊朗位於亞洲東西交通要衝,區位優勢明顯。中方願同伊方在公路、鐵路、海路、網路領域深化合作,推進亞洲東西通道建設,並以此帶動沿線國家貿易和投資便利化,降低人員、商品、資金跨境流動成本,鞏固擴大能源資源和産業合作。
——秉持開放包容,鼓勵文明交流。中國人説:“人之相知,貴在知心。”波斯諺語説:“人心之間,有路相通。”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間,應該堅持交流互鑒、和諧共存。中伊文化各有所長。中伊人民在長期友好交往中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我們要加強文化、教育、新聞、出版、旅遊等領域交流,鼓勵青年和學生交往,讓絲綢之路精神薪火相傳,讓兩國人民心與心相通、手和手相連。
丹葩結秀,華實並麗。石榴早已從伊朗到中國落戶,又因果實纍纍在中國被賦予新的寓意,象徵興旺繁榮。它見證了中伊兩國人民沿著絲綢之路開展友好交往的歷史,預示著兩國合作還將收穫更多碩果。
北京和德黑蘭相距萬里,但再遠的距離也不能阻擋中伊相互走近、增進合作,不能阻擋兩國人民友好交往、深化友誼。我們願同伊方攜手努力,傳承絲綢之路精神,共創中伊關係美好明天。
新聞推薦
- 兩岸産業交流對接系列活動在江蘇舉辦2024-11-22
- 事關中國和東盟 這個論壇首次“亮相”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2024-11-22
- 中國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發起開放科學國際合作倡議2024-11-22
- 【圖解】從多個“首次”看中國經濟企穩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在蘇州舉辦臺商座談會2024-11-21
- 台北多輛公交車登出大幅廣告 要求廢除2019版課綱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