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環境品質改善是紅線 總量減排是底線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16-01-22 09:09:44 | 來源: 新華網 |
環保部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司司長劉炳江21日表示,流動污染源和面源排放量的增加抵消了重點行業的排放量的下降成果。這是公眾感覺排放總量年年下降而環境品質改善卻不明顯、甚至質疑總量排放是“數字遊戲”的原因。
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在剛剛結束的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將環境品質改善和總量控制之間的關係闡釋為“三大關係”:全面與局部的關係、目的和手段的關係、紅線和底線的關係。劉炳江21日詳細解讀了這“三大關係”。
“環境品質是所有污染源排放所有污染物的綜合體現。目前實施的總量減排,按照可統計、可監測、可考核的三可原則,基於國家設定的四種污染物減排比例,主要由重點行業的污染源實行工程減排和淘汰落後産能來完成,不足以支撐環境品質全面改善。”劉炳江説。
劉炳江表示,環境品質改善是目的,總量控制只是改善環境品質的主要手段之一。
“以霾為例。過去10年,我國每年增加機動車2000萬輛,粗鋼5000多萬噸,煤炭2億噸,能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減已不易。但治霾要綜合應用各種手段,包括能源結構和産業結構調整以及城市精細化環境管理等。”劉炳江説。
此外,品質改善和總量減排還是紅線和底線的關係。
“‘十三五’期間,品質改善和總量均為約束性指標,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地方政府必須完成的任務。品質改善除了完成固定源的重大治理工程外,還要充分發揮國家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地方政府對改善環境品質負責,對品質惡化的應採取公開約談、環保巡察、區域限批等。”劉炳江表示,品質改善是剛性要求的紅線,絕對不能觸碰;總量減排是硬性要求的底線,是最基本的及格要求。總量減排考核必須服從品質改善考核。
據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吳舜澤介紹,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已形成初稿,正在討論論證中。“十三五”是我國環境保護總體改善的窗口期、轉折期和攻堅期。我國將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以提高環境品質為核心,實施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標本兼治、系統施治。(余曉潔 顧傑)
新聞推薦
- 習近平向第二十五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致賀信2025-09-08
- 外交部談對石平採取反制措施:賣祖求榮只會自食惡果2025-09-08
-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5年中秋晚會將在四川德陽舉辦2025-09-08
- 俄羅斯國家電視臺王牌欄目《新聞週刊》:《紅絲綢》播映是俄中文化交流的盛事2025-09-08
- 英雄回家時間定了!第十二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將於9月12日回國2025-09-08
- 全球多地天宇上演壯觀月全食2025-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