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推大電影 業內評價兩極化

《舌尖上的中國》推大電影 業內評價兩極化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海報 資料圖片

 

如今國內電影市場一片大好形勢,大IP、小IP都會被改編成電影撈票房,所以當熱門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團隊去年透露將拍電影的時候,並沒有引起圈內太多的關注。可這部由“舌尖”團隊打造的大電影《舌尖上的新年》本月7日公映之前,卻意外帶來不少爭議。

 

昨天下午,該片在南京舉辦提前點映場,邀請眾多媒體和業內人士觀影,無論原先看不看好,沒有一位觀眾提前離場。相反,隨著一道道美食的展示,此起彼伏的是喊餓的聲音。影片結束後,觀影感受更是兩極化,有人歡喜,決定請吃貨朋友一起再看一遍;有人無語,不理解要進電影院看這樣一部可以在電視電腦上免費觀看的紀錄片是為什麼。

 

南京點映 驚艷

 

吃飽了去看會瘋,餓著肚子去看會出人命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如今已經拍到第三季,忠實粉絲也越來越多,雖然很多人哭著喊著看得好餓,各種看得到吃不到好虐……但還是每集必看,有人還反復看。這樣一個熱門大IP改編成電影《舌尖上的新年》,並將於2016年1月7日在全國院線開席上映,無疑具有粉絲上的先天優勢,但是在題材上也有硬傷。

 

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管這部紀錄片多火,都沒辦法完整講述一個好故事。沒想到,“舌尖”團隊最終卻選擇了直接把紀錄片這種形式搬上銀幕。

 

昨天下午, “舌尖上的中國”原班人馬打造的這部“紀錄片式”大電影,在南京舉辦提前點映,卻獲觀眾稱讚“驚艷”。

 

紀錄片當然沒有什麼過硬的故事,但是銀幕上外焦裏嫩的燒鵝、熏香四溢的臘肉、汁液噴涌的湯包、濃郁東北風情的手把肉……讓不少南京觀眾感嘆:“這哪是看電影,分明是一場吃貨與吃貨的相逢盛宴,整個影廳裏都是輕聲細語“哇……好餓……”的聲音。甚至有影評人稱:“《舌尖上的新年》是部有毒的電影,因為吃飽了飯去看會瘋,餓著肚子去看可能會出人命……”

 

影院觀點 保守

 

大片雲集的賀歲檔,多少觀眾會掏錢看?

 

既然電影口碑不錯,這部電影是否會成為賀歲檔的一匹大黑馬呢?

 

昨天,記者採訪了東方院線副總經理陳衛,沒想到,這位資深圈內人對此卻持保守觀點。“其實從影院角度來説,之前並不是十分看好這部片子,畢竟題材有局限性。而且眼下大片雲集,有多少人會掏錢進影院呢?”

 

不過陳衛也告訴記者,鋻於點映口碑很好,東方院線旗下影院暫定目前每天給《舌尖上的新年》排3到4場。

 

此外,陳衛還為現代快報獨家解析了“舌尖”這類紀錄片題材的電影前景,在他看來,紀錄片這類題材做商業電影必然處於尷尬境地,想要票房大賣,其實可以從幾方面入手。“第一,岔開大片雲集的檔期,選擇淡季上映;第二,做差異化行銷,不要和普通電影一樣把所有院線都覆蓋,選擇一兩家集中好好做,有可能出現饑餓行銷;第三,也可以跟當地影院周邊商家特別是飲食類商家,做一個互動,吸引觀眾。”

 

業內分析 兩極化

 

點讚方——

 

擁有廣泛群眾基礎,細分市場看準吃貨影迷

 

“舌尖”系列紀錄片擁有廣泛的觀眾基礎,這也讓電影《舌尖上的新年》從一開始就受到部分影迷的期待。

 

在影評人阿麥看來,電影《舌尖上的新年》還具有兩大優勢。第一,用紀錄片的創作優勢來做電影。第二,1月7日上映的這部電影原本就是奔著春節來的,電影裏的年味,會讓觀眾産生共鳴。“仔細想想身邊,還有多少人費心費力過年,太多人只是簡單的一個電話,在高檔酒店訂一桌年夜飯……《舌尖上的新年》裏,遠在家鄉的老人,親手烹制各種美食,等待著遠方的孩子歸來,一家人吃一頓年夜飯……這才叫年味兒。”

 

差評方——

 

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電影,急功近利迎合市場

 

《舌尖上的新年》並不是國內上映的首部紀錄類電影,更不是首次由電視熱門節目轉換為電影,《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都曾經做過大電影,雖然口碑有好有壞,但畢竟在國內票房市場撈過金。但是對於“舌尖”改編成電影,一位業內人士卻表示自己並不看好。

 

“從粉絲角度來説,基礎其實比舌尖要牢固。粉絲會花錢去看明星,但是粉絲會花錢去影院看一部紀錄片嗎?”這位業內人士表示懷疑,而且在他看來,舌尖團隊並不是在做真正意義上的電影,只是在迎合當下的市場,有點急功近利了,所以在票房上,風險很大。

相關新聞

 

舌尖團隊撈金忙

 

又是拍電影又是出書

 

依託這個熱門IP,“舌尖”團隊開始了多重撈金之旅。除了繼續開拍第三季紀錄片、拍電影,還出書了。

 

記者從中信出版集團了解到,由陳曉卿團隊歷時兩年打造的電影同名書——新年美食讀本《舌尖上的新年》日前出版,與電影差不多時間跟舌尖迷們見面。 該書由陳曉卿、黃磊、趙珩、沈宏非、溫瑤、小寬、蕭春雷、郭亦城、殷羅畢等知名美食家、作家、文化工作者,從各個角度,深情、深度、深刻撰文。

現代快報記者 鄭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