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史上的"轟動事件":歌手獲諾貝爾文學獎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16-10-14 10:34:11 | 來源: 人民網 |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常務秘書薩拉·丹尼爾宣佈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作品展示區
諾貝爾文學獎是諾貝爾系列獎項中最受關注的一個。一直以來,獲獎者的作品都被瑞典人作為聖誕禮物送給親朋好友,而今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時間比往年推後了一個星期,這更是留足了懸念,各種猜測撲面而來。
當地時間13日下午13點整,瑞典學院常務秘書莎拉·丹尼斯進入會場,宣佈將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美國藝術家鮑勃·迪倫,一切塵埃落定。儘管剛剛有路透社的記者猜測過鮑勃,而且兩天前芬蘭《赫爾辛基日報》也曾報道過該預測,但是這一結果還是讓現場一片譁然,甚至打斷了丹尼斯女士的講話。片刻停頓後,丹尼斯女士才得以繼續宣佈鮑勃·迪倫的獲獎理由——"為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帶來了全新的詩意表達方式",現場也響起慣常的掌聲。
諾貝爾文學獎史上“轟動性事件”
陷入了短暫的混亂,是因為這是諾貝爾文學獎百年史上第一次頒獎給一個“歌手”,畢竟在大眾眼裏“歌手”和"文學家"還隔著一段距離;掌聲是給鮑勃·迪倫這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他對美國當代流行文化影響可謂深遠。
面對大家對鮑勃·迪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質疑,丹尼斯女士表示,縱觀歷史文學史,最古老的文學就是通過口口相傳的歌曲或民謠的方式傳誦下來的。古希臘文學的最高成就《荷馬史詩》也是古希臘遊吟詩人的集體成果。所謂詩歌,歌與詩原本就不分家。這種形式對中國讀者來説也並不陌生,早在漢朝,我們就有《樂府詩集》,那一聲聲傳唱的美妙詩句流傳至今。
而現代流行歌手鮑勃·迪倫把詩與歌再次結合起來,將書面文字用口頭歌曲的形式表達出來,這對美國一整個時代的流行文化造成了深遠影響,也是他對文學作出的貢獻。曾和鮑勃一起參加過“永不停息巡演”(Never Ending Tour)的美國詩人艾倫·金斯伯格評價鮑勃:“雖然他作為一個音樂家而聞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學上非凡的成就,那麼這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事實上,音樂和詩是聯繫著的,迪倫先生的作品異常重要地幫助我們恢復了這至關重要的聯繫。”
瑞典當地媒體《每日新聞》記者在新聞發佈會後和記者聊天時表示,一定會有人為此歡呼雀躍,因為這是流行文化的的大事件,也是諾貝爾文學史上的一次"轟動性事件"。作為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機構——瑞典學院一直被視為是古典學院派的代表,而且因為院士終身制的原則,導致評委的年齡都相對偏高,所以常常會被詬病為“老古董”,而此次能頒獎給鮑勃·迪倫,也是瑞典學院百年諾貝爾史上的第一次與流行握手。
音樂的天賦掩蓋了文學的造詣
美國藝術家鮑勃·迪倫。網絡資料圖
鮑勃·迪倫的原名是羅伯特·艾倫·齊默曼。之所以選擇了用迪倫為自己命名,是為了追憶來自威爾士的酒鬼詩人迪倫·托馬斯。這個來自詩人的名字是否也預示著他必將作為詩人而被世人重新認識呢?
其實,流行歌手鮑勃·迪倫對自己的認知便是:"無論我到哪,我都是一個60年代的行吟詩人,一個搖滾民謠的遺跡,一個從逝去時代過來的詞語匠人"。而他也還是很符合瑞典學院的諾貝爾標準的。
首先,他認知度很高。作為一個音樂家,迪倫的唱片總銷量已超過了1億,也讓他成為全球最暢銷的音樂人之一。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就一直在舉辦的“永不停息巡演”(Never Ending Tour),以每年一百場上下的次數,鮑勃在全球各地演出。至2010年底,這場巡迴已演出超過2300場。2011年4月8日,迪倫在“上海大舞臺”舉辦了演唱會。主辦方別出心裁地把鮑勃·迪倫第一次登臺演出的日期,1961年4月11日,定為此次中國演出的VIP票價1961.411元,作為紀念。
因為在藝術領域的造詣,鮑勃獲得過各種獎項,包括格萊美、金球獎和奧斯卡金像獎等,2012年5月,迪倫還獲得了由美國總統貝拉克·奧巴馬頒布的總統自由勳章,直到今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其次,鮑勃多才多藝。在其50多年的歌唱生涯中探索了美國歌曲風格裏的各種成分——從民謠、藍調及鄉村到福音音樂、搖滾樂和洛卡比裏,再到英格蘭式、蘇格蘭式和愛爾蘭式民謠,還有爵士樂和搖滾樂。
1965年,迷戀英倫搖滾風的鮑勃迪倫發行專輯《重返61號公路》發行,大獲好評,其中的《像一塊滾石》標誌著他正式邁入了搖滾創作階段,多年以後,這首歌被權威音樂雜誌《滾石》選為“歷史上最偉大的500首歌曲”第一名,而甲殼蟲樂隊、埃裏克·克萊普頓等人也都稱自己從迪倫的作品中受益匪淺。
這些音樂上的光芒掩蓋了他在其他領域,特別是文學上的才華,讓世人忽略了他作為一名詩人,創作人和作家在文學上取得的成就。
早在1971年,鮑勃就出版了超現實主義小説《塔蘭圖拉》。2004年他的自傳《像一塊滾石》出版,該書進入《紐約時報》最佳暢銷書榜單長達19周之久,還被全球數十家著名媒體評選為“年度最佳圖書”,並被提名美國國家圖書獎。
鮑勃的腔調:拒絕與奧巴馬總統合影
鮑勃在流行音樂界和文化界起到的影響已超過50年。他的第一張唱片基本上都是翻唱老民歌和布魯斯,所以紐約的學究派民歌界把迪倫視為同一個戰壕的戰友,誰知他的第二張唱片便背叛了同伴,收錄了大量自己的創作,其中就包括那首廣為流傳的《答案在風中飄》,1963年在華盛頓參加民權運動大遊行的鮑勃,儼然成為當時美國新興的反叛文化的代言人。但隨後的第四張唱片《迪倫的另一面》,他便正式告別了抗議民歌,收錄的都是反映個人生活和情感的作品。在不斷變化中,鮑勃的第五張唱片《回到根源》再次讓人震驚——一把插上電的吉它,讓他徹底從民謠風改為搖滾樂,而被罵為“民歌的叛徒”。
但是,民謠搖滾教父、反戰英雄、音樂界傳奇……這些標簽在鮑勃眼裏“沒有一個是靠譜的”,他對主流文化絲毫不感興趣,“我只是覺得主流文化很落後,是個騙人的把戲。它就像窗外那堅固的冰霜,你不得不穿著笨重的鞋子走在上面。”“我做任何事情唯一的原因就是我喜歡做。如果別人能理解這點的話,那當然很好;但如果他們不能理解,那也沒什麼。我覺得我可能在一百年後才會被真正理解。我做過的和我正在做的,都是其他人都沒有做過的。”迪倫説。
無論是出席格萊美或是參加義賣唱片《天下一家》時,迪倫“幾乎總是以一些孤僻不合群、不情不願的行為而大煞風景。”即便是在總統奧巴馬面前也一樣。
2010年2月10日,美國總統奧巴馬攜夫人米歇爾在白宮舉行了一場紀念美國人權運動的音樂會,邀請鮑勃獻唱《時代變了》。他依然特立獨行,非但不參加排練,就連音樂會當天和總統夫婦拍照環節都絲毫不感興趣,僅有的互動就是禮節性的握手和迪倫離開時報以的一個笑容。奧巴馬説“如果他做些別的什麼,那他就不是鮑勃·迪倫了。”
這就是鮑勃·迪倫,無論是詩人還是歌手,很多人是聽他的歌長大的,包括瑞典學院常任秘書丹尼斯女士。丹尼斯女士在接受各路記者採訪時一直在強調諾貝爾文學獎是授予詩人鮑勃·迪倫的,她稱鮑勃是一名“音樂詩人”,他的歌曲可以當做詩歌來讀。但採訪結束後,她還是向記者推薦了鮑勃的專輯《Blonde on Blonde》——專輯中收錄了迪倫眾多經典作品,也是她本人最喜愛的專輯之一。(李玫憶、劉歌、劉靜)
新聞推薦
- 打通供應鏈 打造“共贏鏈”——中國汽車産業“鏈”起全球2024-11-28
- 東航第9架C919入列 國産大飛機首度實現客艙局域網服務2024-11-28
- 一場兩岸青年的“雙向奔赴”卻讓民進黨當局風聲鶴唳,他們究竟在怕什麼?2024-11-28
- 2024年“遷臺記憶”臺胞祖地行活動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啟動2024-11-28
- 第八屆台灣創藝生活節在深圳成功舉辦2024-11-28
- “最炫民族風”兩岸交流活動開啟清臺民族交流新篇章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