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國際空間”成蔡當局負隅頑抗的新場域

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日前密集談論兩岸關係,並放出狠話要“力抗中國壓力”,顯示其正對內外交迫的執政困境産生應激反應。就外部環境而言,台灣“國際空間”的限縮是蔡英文決意“力抗”的直接誘因,蔡英文表面上以政治修辭為“力抗説”降溫,實際已在操作層面著手“抗中”。

 

ICAO被拒 蔡英文決意“力抗”

 

9月底的國際民航組織年會(ICAO)將台灣拒之門外,對蔡英文不啻當頭一棒,也促使其在對民進黨的公開信中放言要“力抗大陸壓力,加強與其他國家聯繫”。

 

此前,在“520”後島內政權剛交接之時,因大陸與承認“九二共識”的前馬當局存在默契和慣例,“放行”台灣參加世界衛生組織大會(WHA)時,蔡英文當局自食此前對馬“矮化台灣”的攻擊,在WHA邀請函加注“一中”原則前提下,以中華台北之名與會,並以“一邊拒絕一中,一邊參加世衛”的自欺欺人而沾沾自得。

 

然而,到了9月,在頑拒“九二共識”的蔡當局苦等ICAO邀請而不得之後,卻表現出了令人意外的政治幼稚,不但氣急敗壞地批大陸“分化、打壓”,再度掀起島內“反中”輿論,還對大陸不復“520時期放行WHA的善意”,未允許台灣參加ICAO而“莫名驚詫”,在公開信中批評大陸“態度丕變”,並向深綠表態,會“堅守你的價值”,即“抵抗中國”,並以“柔性台獨”暗渡“法理台獨”。

 

此説得到了深綠熱切響應。陳水扁之子陳致中稱“非常振奮”,“台灣人民要走自己主體性的路”;《自由時報》也催促蔡英文,“抗中”不能“停留在口頭喊爽、發泄民憤的感官需求層次”,要儘快爭取“國際戰略高地”,堅守“追求正常國家創黨初衷”,走出“堅守、力抗、擺脫”的“自主命運之路”。

 

“國際參與” 蔡英文“既要面子,也要裏子”

 

“國際空間”是民進黨“基本教義派”孜孜以求的“政治價值”,深綠為爭取“國際能見度”步步相脅,若蔡英文屢屢失守或無法突破,則難以對內交代。

 

其一,蔡英文仍不甘、不敢在深綠挾制下走暴衝、烽火的陳水扁“外交”路線。在中美博弈亞太的兩岸政治現實下,蔡英文在有限選項內多采模糊回避、消極投機方式閃轉騰挪。

 

除了大陸顯而易見的不信任,卜睿哲(Richard Bush)等美國涉臺界要人紛紛敦促蔡英文“清晰闡述兩岸政策”,也顯示美方對蔡的政策搖擺和能否“維持現狀”存在懷疑和不安。因此,雖然蔡在內外壓力下逐漸趨“獨”,但也未必會輕易地以觸怒大陸和美國,以及折損其“政治權威”和“決策獨立性”的代價來討好深綠,鞏固基本盤。

 

其二,除了政治風險和代價,拓展“國際參與”的經濟成本也與蔡“收縮、踏實”的“外交路線”相悖。

 

由於財政困難,蔡當局一方面大規模裁撤“外館”,宣示不做“烽火外交”,要發展“基於價值認同的實質關係”,而不強調名義上的“外交關係”,一方面在“雙十演講”等場合提出,要以“互惠互助”原則奉行“踏實外交”,即轉變“單向金援”為“厚植互補互惠的對外關係”,不願“為了面子失掉裏子”,做“凱子外交”。

 

因此,基於上述複雜情勢算計,蔡英文未來對“國際空間”的謀取將更多采取“小成本”、“使巧勁”、“借力打力”的方式來實現。在蔡英文從對民進黨員公開信、接受美、日媒體專訪,到“雙十”講話的過程中,一邊以政治修辭為“力抗説”“降溫”,一邊在其操作層面展開“抗中”。即將於11月登場的APEC領袖峰會,被蔡視為在“國際空間”負隅頑抗的“良機”。

 

而蔡英文“台灣從未從重大國際事務中缺席”的自信,來自於其所謂“力道超乎以往”的“民主國家的支持”。可以預期,蔡當局將持續加強以“抗衡中國”和“民主自由”為旗號,博取美日等“價值同盟”國家支持其“國際參與”。目前來看,若有美、日背書,不排除蔡英文有可能突破紅線,不惜傷害兩岸政治互信與默契基礎,引發對抗衝突的政治烽火,大陸不可不防。正如日本《讀賣新聞》露骨地説,臺日近期的親近,是“抗中需要彼此力量”,“台灣將在東海、南海”,以及國際組織等國際場域,加碼“對抗中國”,落實深綠對蔡的“殷切希望”。(作者:劉匡宇,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