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鄉音戲韻醉兩岸 同感家國情
編輯: 李邵鵬 | 時間: 2016-10-28 16:26:21 | 來源: 中國台灣網 |
圖為歌仔戲摺子戲吸引金門當地民眾圍觀。
在金門,近代史觸手可及。廈門編劇曾學文漫步海邊,偶見“日軍強徵金門馬伕殉難紀念碑”,聯想近日在當地演出的抗日題材高甲戲《大稻埕》,思緒萬千。“即便在兩岸紛紛擾擾的狀態下,家國情懷也是兩岸共有的。”他原本對帶這部戲來台灣演出心裏沒底,直到聽到幕落時全場經久不息的掌聲才如釋重負。
由曾學文創作的《大稻埕》是2016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暨“鄉音之旅”展演的開幕大戲,導演是台灣的李小平。此次攜手合作,與2009年在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首演的歌仔戲《蝴蝶之戀》遙相呼應,後者被視作“兩岸戲曲合作的破冰之旅”。
廈門市中華文化聯誼會秘書長黃榮對記者説,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的內容和形式越來越豐富多元,本屆藝術節除了有高甲戲、歌仔戲、南音、中國民間舞蹈等,還擴大到河南豫劇、人偶劇、兒童劇,將來無論人才培養,還是劇目創作、生産行銷等,兩岸都要攜手發展。
連接兩岸共同記憶
“《蝴蝶之戀》是化用梁祝的故事,講兩岸分隔38年的一對藝人的關係,劇本也是我寫的。”曾學文對記者説,該劇由廈門市歌仔戲劇團(現更名為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和台灣唐美雲歌仔戲劇團聯合創作演出,2010年創造了台北戲劇院傳統戲曲商業演出的紀錄。台灣政治人物不分藍綠都在台下欣賞,還紛紛為之落淚。
“2004年開始有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兩岸的戲曲合作更多通過這個平臺開展,前來參與的兩岸藝術團體特別多。”據曾學文介紹,以往兩岸民間藝術交流的地點集中在台灣北部,並以劇場演出的方式進行。“2012年開始的‘鄉音之旅’,向台灣南部走,不再通過劇場來演出,而是轉向廟口、社區、中小學等。”
在曾學文看來,文化交流最重要的地方,在於連接兩岸共同的文化記憶。“我一直關注台灣題材的戲劇創作,20年前曾以霧社起義為原型排過戲,那時台灣很多重要史書都與抗日相關,現在台灣日據時代的黑暗面被刻意遮蔽,社會中出現媚日傾向,這是模糊歷史最可怕的地方。”
“綠營此前執政多年,在文化教育上有意割裂兩岸,我們所做的基層鄉音之旅,就是連接兩岸共同的文化記憶。”曾學文語帶遺憾,台灣當局不支持兩岸民間藝術交流,現在台灣院團又幾乎全是私人經營,籌款雖難卻爭著過來交流。“那些傳統文化的東西,還是今天兩岸能共同連接的東西,大家還是很珍視的。”
看重兩岸交流平臺
台灣南管新錦珠劇團團長陳廷全此次受邀來金門交流。曾學文告訴記者,台灣本島的高甲戲本已沒落,年過花甲的陳廷全與家族成員勉力恢復。陳廷全幾次説一定要來參加民間藝術節,今年就把他們請過來。劇團30多人的機票開銷,幸虧團內某演員大力出資添補,才得以解決。天天都在排練,非常認真。這證明他們看重兩岸的交流平臺,對其將來在台灣培育團隊也會有幫助。
“1949年我祖父創立南管新錦珠職業劇團,全臺巡迴演出高甲戲,也曾經風光過。我自己還有父母、兒子、孫輩,都在做這個。但後來我那個戲班散了,我妹妹都跑到歌仔戲班去了。”陳廷全與記者説起往事時不勝唏噓。
“本來要改行,但地方官員找到我們,讓我們繼續教戲。”陳廷全帶領的南管新錦珠劇團,近年入選新北市九甲戲(大陸稱高甲戲)傳統藝術保存團體,是台灣僅存有能力傳承並演出高甲戲的劇團,並受邀在彰化縣伸港鄉泉州社區教授高甲戲。陳廷全嘆道,“劇團目前基本演員差不多有十幾個,但真正要演出,還要調學生和一些行家來幫忙。家族成員就佔了六七個,不然沒辦法做。”
“台灣政治主要在拼選舉,喜歡哪個族群的票源,就捧他們的語言和戲曲。像我們這種戲,在戲曲學校沒有教,倒教些歌仔戲、客家戲,還沒我們的戲年頭久。”陳廷全説,地方選舉最重要的投入在選戰上,對文化事業投入比較少,近幾年才開始扶持,但遠遠不夠。“大陸在對民間藝術的保護上做得比較好,每個省支持什麼地方劇種,有政府補助,分配得比較平均。”
兩岸合作培養新人
“台灣歌仔戲基本上是民間經營的劇團,生存壓力較大,演員流動性較大。”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負責人林德和對記者説。據曾學文介紹,台灣除了京劇、豫劇有公立劇團,其他都由私人經營。即便入選扶持團隊,資金支持也比較有限。
“‘鄉音之旅’走過4年,我們感受太深了,中南部許多廟口都爭著要我們去。”林德和説,台灣專業團少,一些戲班表演比較隨意,胸前吊個大話筒演,臺上還可以開玩笑。因此,我們的演出很受南部觀眾歡迎。
黃榮特別提到,有一回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團長、中國戲劇“梅花獎”演員吳晶晶去台南演出,有阿婆連續看她的戲而喜歡她並極力挽留,“姑娘你不要回去啦,留下來,我們養你。”林德和説,前些年在台灣演出,有些人從台南演出開始一直跟到劇團離臺,整天買水果送美食。“剛去時他們會有防備心,但很快都成為朋友,那些廟口負責人來廈門都會找我們。”
20歲出頭的林姍姍從廈門藝術學校畢業後,考入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她對記者説,歌仔戲在兩岸有非常多的戲迷,台下有近半是年輕觀眾,大學生尤其多。劇團也會辦夏令營,讓戲迷有機會跟專業演員學習並登臺過把癮。“台灣的歌仔戲有本科的專業設置,在民間地位較高,很多年輕人都在學。”
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台灣青少年對大陸的了解較少,走進學校、走近青少年,舉辦傳統藝術和中國民間舞蹈研習營,是此次藝術節和鄉音之旅的又一大亮點。“我們希望以民間藝術為吸引‘路徑’,讓台灣小朋友接觸大陸,了解大陸,感知共同的文化藝術,感受民間藝術的魅力,讓兩岸文化獲得聚焦。”曾學文説。
台灣戲曲學院這次有老師來參加藝術節,準備把一批學生派到廈門藝術學校參加夏令營。之前有廈門院團的高甲戲、歌仔戲老師去台灣教過學生,兩岸藝校合作培養學生,也是未來發展的方向。(記者 張 盼)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赴廣東、福建看望慰問臺商臺胞2025-01-24
- 活力2025:兩岸經濟交流繪新卷,融合發展踏新程2025-01-24
- 氛圍感拉滿 這些“年味兒”新體驗已是next level2025-01-24
- 記者手記:特朗普2.0——一段“顛簸”之旅開啟2025-01-24
- 亞冬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名單公佈 谷愛淩、徐夢桃等在列2025-01-24
- 達沃斯論壇與會人士看好中國經濟前景2025-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