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與台灣:年輕一代情感趨淡 綠營勢力操縱去中

年輕一代情感趨淡 綠營勢力操縱“去中”

 

聽島內民眾談“孫中山與台灣”

 

孫中山與台灣:年輕一代情感趨淡 綠營勢力操縱去中

 

圖片説明: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辦“孫中山與台灣”展。

 

2016年11月12日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紀念日。11月11日上午10時紀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將出席大會併發表重要講話。近日,台灣島內也有多場紀念活動,如台北舉行的“紀念孫中山誕辰對當前兩岸關係的啟示”論壇、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辦的“孫中山與台灣”展覽、高雄舉辦的“孫中山與公共事務論壇”等等。孫中山與“三民主義”被孫中山後人看成是“兩岸最大公約數”,但近年來“綠營”卻在試圖搞“去孫中山化”,以此割斷兩岸的聯結,他們的一些極端做法已引起眾怒。在台灣島內,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人如何看孫中山?《環球時報》特約記者對此做了深入調查。

 

國民黨為“國父”誕辰辦特展

 

在台灣島內,很容易找尋到孫中山先生的身影。新台幣100元紙鈔以及2011年辛亥革命100週年發行的10元台幣紀念幣上,都有孫中山的肖像。台灣還專門發行過孫中山誕辰150週年紀念銀幣。在台北,“國父紀念館”(大陸游客常説“孫中山紀念館”)、逸仙公園,都是當地民眾常去的公共場所。台北市中山堂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台灣最重要的禮堂,是黨政軍人士開大會、接見外賓的場所。在台灣,很多縣市都有“中山”、“博愛”等紀念孫中山的街道。高雄市鳳山區有一處“鳳山國父紀念館”,建於1964年,只是目前基本成為文藝演出的場所。高雄還建有中山大學,校慶日即孫中山誕辰日11月12日。

 

“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與台北故宮並稱全臺三大著名景點。在“國父紀念館”,可以看到成群結隊的大陸游客興奮地和孫中山銅像、儀隊衛兵合影,有不少遊客看館內文物時非常仔細。來自廣東的遊客張軍今年60歲,他和《環球時報》特約記者談起自己的感受:“這麼近看到孫中山紀念館內的儀隊衛兵交接,還是第一次,很激動!這次台灣遊,參觀紀念館的印象最深。孫中山是偉人,在兩岸都受人景仰。在來臺之前,我就想了解台灣人是怎麼看孫中山的。從衛兵儀隊交接儀式看,既莊嚴又肅穆。遊客忙著拍照,但很安靜。”

 

據“國父紀念館”工作人員李萍萍介紹:“紀念館一直是全臺觀光人數最多的景點。去年遊客量達到658萬人次,與中正紀念堂相當。而以往都是國父紀念館排名第一,去年是因為抗戰勝利七十週年,很多人專程跑去中正紀念堂看蔣介石。”為紀念孫中山誕辰,“國父紀念館”最近開辦多項專展,最大展覽主題為“孫中山與台灣”,除介紹孫中山的革命歷程外,側重介紹孫中山與台灣的關係,如“孫中山四次來台灣”的細節,以加深台灣年輕人對偉人生平的了解。此外,還有與廣東孫中山故居合辦的“愛在中山 偉人故里”攝影展。按照李萍萍的説法,紀念館的文創紀念品很受青睞,常有各地遊客圍著買。

 

國民黨對孫中山先生有著特殊的感情。去年11月12日,台灣島內舉行了一些紀念活動,如“總統府”當天舉行命名揭牌典禮,正式將“總統府”大廳命名為“中山廳”。為紀念孫中山誕辰日,國民黨高雄市委員會與孫文南院11月12日將在高雄共同舉行紀念活動,並以“孫中山與公共事務論壇”等方式緬懷孫中山“天下為公”的遺志,為國民黨和台灣找尋出路。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位於台北市八德路二段的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近日正舉辦與孫中山和辛亥革命有關的特展。黨史館中珍藏著大量與孫中山先生有關的文物,如被稱為“鎮館之寶”的孫中山手書的“三民主義”原稿、“天下為公”“博愛”等書法真跡、牙醫當年保留並捐獻的孫中山的一顆牙齒,還有孫中山1924年在廣州錄製的原聲錄音,分普通話和粵語版:“諸君,我們大家是中國的人,我們知道中國幾千年來,是世界上頭一等的強國……為什麼我們這個國家正在落到這個地步,我們應該要趕快想想辦法,怎麼樣來挽救……”

 

在台灣,研究歷史的人認為,孫中山先生投身革命,也與甲午戰爭後看到清政府與日本簽署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特別是割讓台灣有關。孫中山一生追求國家統一和中華振興,關懷台灣前途與命運,多次明確宣示“恢復台灣,鞏固中華”。按照台灣島內史料記載,孫中山1900年、1913年、1918年、1924年曾來台灣,接見當地革命志士,而後兩次都受到日本殖民當局的極力阻撓。台北車站旁逸仙公園的“梅屋敷”是1913年孫中山“二次革命”反對袁世凱帝制失敗後到台灣下榻的旅館,並在此與當時日本派駐的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會談政情。這處也叫“國父史跡館”的歷史景點到訪者相對不多,據館方人員介紹,平均一天大約有150人,假日時稍多,以日韓遊客為主,也有一些台灣本地遊客,反倒是大陸游客不多,因為大陸游客多半隻去“國父紀念館”。

 

年輕人對孫中山了解不如父輩

 

孫中山先生11月12日誕辰日(1866年)和3月12日逝世日(1925年),台灣都會有所紀念。今年51歲的楊傑源是彰化建國科大的通識科老師,父輩來自廣東,傾向於國民黨,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小時候學校辦活動,常去“國父紀念館”參觀,那時覺得紀念館好大,看完展覽還出來到廣場上玩。印象中,還有人把“國父誕辰紀念日”説成“中華文化復興日”。那時,老師除要大家守規矩外,最重要是不能説方言,只能説國語。楊傑源説,3月12日也是“植樹節”,是紀念“國父”生前積極倡導國家造林運動、改善民生之舉。讓他記憶猶新的是,有一年老師帶他們到學校後山種樹苗,因為趕上雨天,地上全是泥,好多人身上都沾了泥巴回來,但大家還是非常開心。台灣地區小學課本中也有關於孫中山的文章。有篇寫孫中山小時候在翠亨村的小溪看魚逆流而上、學會在逆境中奮鬥的文章讓楊傑源至今難忘。但他也感慨,對現在的孩子來説,孫中山更是個歷史人物,距離感比他們那一代要遠很多了。

 

在一些台灣人看來,上世紀70年代前出生的中老年人對紀念“國父”誕辰日、逝世日都很看重,但隨著台灣解除“戒嚴”、多元聲音出現,以及多次政黨輪替後,有關“國父”的印記逐漸變淡。反觀大陸,不論是政府還是民間,一直將孫中山先生稱為“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每逢重要的年份(如誕辰130週年、140週年)都會有紀念活動,今年150週年也早就定有隆重紀念活動的安排。每年“十一”“五一”,在天安門廣場擺放巨幅孫中山先生畫像也成為慣例。據台灣媒體報道,孫中山孫女孫穗芳1936年生於上海,1967年移居美國夏威夷,她多次來臺,提到兩岸最大公約數即為孫中山與“三民主義”。她很感慨,大陸尊崇孫中山,而台灣反倒愈來愈淡漠。

 

年輕一代缺乏對孫中山的了解與十多年前台灣中小學教育課綱的變化有關。自李登輝、陳水扁執政後,中小學教科書大幅刪減與大陸有關的歷史、地理、文化內容,逐漸切割與大陸的聯結。臺大政治係一名四年級學生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我祖父是江蘇人,他從大陸來台灣,告訴我的父親一定要記得自己來自哪。但我的一些同學,對大陸表現得十分陌生,對過去的歷史缺乏了解。他們談‘國父’孫中山,多數認為‘這是歷史教科書上的人物了’,毫無歷史情懷與血脈相連的感覺。”

 

綠營數典忘祖遭狠批

 

讓許多台灣人擔憂的是,近年來,還有個別人士對孫中山發表不認同的言論。2014年2月,台南市湯德章紀念公園內的孫中山銅像被“台獨”分子用繩索強行扯落。今年初民進黨贏得大選後,少數“深綠”人士更是蠢蠢欲動。民進黨“立委”高志鵬今年2月還提案修改相關法案,如“政府機關及學校不再懸挂孫中山像”。一些“傾綠”的“名嘴”也呼應稱:“誰看見過美國人向政治人物鞠躬?廢除遺像就是標誌從威權統治邁向民主政治,掃除威權時代貽害,還原真切歷史。”一些激進分子2月28日甚至對宜蘭中山公園內的孫中山銅像潑漆,這些言行引起島內眾怒。島內不少網民反對“去除孫中山”並譏諷民進黨説,“以後台灣的歷史就從民進黨開始”“‘去蔣’還有‘二二八’的藉口,去孫中山找的什麼藉口”。還有網民稱:“(民進黨)權力到手了,不只清算國民黨、清算馬英九,還把刀砍向孫中山,是可忍,孰不可忍!”眼見形勢對民進黨不利,蔡英文才表示,“對政治敏感度較高的議題要有整體戰略思維”。其後,高志鵬的提案被“立法院”退回。

 

在新北市永和區也有一處“國父紀念館”,它是全世界唯一由孫氏宗親會民間集資的“國父紀念館”。捐贈永和“國父紀念館”的孫氏宗親會副理事長孫偉峻説,40多年前他們的父輩對“國父”十分尊敬,捐贈此處“國父紀念館”,他們反對2014年當地政府以“都市更新”為由改址紀念館的做法,要求“即使重建也一定要在原址”。孫偉峻的祖先已來臺數代,他認為,台灣社會可以有不同觀點和想法,但“國父”孫中山並未傷害到台灣人民,他推動的民主啟蒙,用歷史的眼光看非常了不起,不可能容忍當前有些人“去孫中山”的做法。

 

台灣《聯合晚報》曾報道説,民進黨前領導人陳水扁分別於2000年和2004年就職典禮後趕赴“忠烈祠”遙祭“國父”。2008年國民黨重奪政權,時任國民黨主席吳伯雄當時就表示,將前往南京中山陵,向孫中山“報告”國民黨重新執政。但蔡英文當選後,有民進黨人士稱,此次要“去封建化”,不再“遙祭國父陵”。對民進黨的這些言論,國民黨方面批評説,民進黨所為就是“數典忘祖”。2004年民進黨執政時,陳水扁曾在“國父”遺像前公開表示:“這是我們的國父,沒什麼好爭論,也沒有必要扭曲或抹黑。”國民黨發言人還説:“這是(民進黨)破壞臺海和平穩定、‘去中國化’的又一舉動。”明眼人都知道,“去孫中山化”的核心目的還是割斷兩岸的聯結,只要和大陸有關係的,無論歷史、人物、價值觀都要去除,鋪墊“獨立”的土壤,這是政治意圖。

 

“去孫中山化”不可能成功

 

民進黨想去除孫中山與台灣的聯結,但也有學者站出來用歷史事實説話,台灣根本不可能“去孫中山化”。世新大學教授王曉波投書媒體説,孫中山1897年即派陳少白到台灣成立台灣興中會。“二次革命”失敗,孫中山抵臺,見過民主革命人士蔣渭水、廖進平,並各贈威士忌一瓶,孫中山的贈酒至今還在廖家保存。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3月24日台北舉行追悼會,當晚大雨傾盆,在日本殖民政府不準唱悼歌、不準致悼詞的高壓下,只能容納2000人的禮堂仍擠滿人群,還有很多人在門外鞠躬致哀。孫中山逝世兩週年時,台北的紀念活動據記載“民眾約有四五千人,因為會場不能容納,在外面徘徊的民眾比在會場多數倍”。1929年南京舉辦孫中山先生奉安大典時,臺胞代表到場獻上花圈等,由此可見台灣同胞對孫中山的尊敬和悼念。

 

在台灣,主流民意認為,孫中山先生在台灣的歷史地位不會動搖,但必須警惕某些人搞“去中國化”帶來的影響,不能讓“去孫中山化”逐步成為現實,比如當局不提或少提“國父誕辰紀念日”,甚至還會有人提出移除“國父”像。民進黨當局還有讓台灣民眾哭笑不得的舉措。為勞工“一例一休”的問題,民進黨居然把“國父誕辰紀念日”重新納為“放假日”,這種變來變去的做法,也引起社會反感。不少民眾表示,民進黨沒有全盤方案,“醫頭不醫腳”,平日對偉人漠不關心,有需要了才拿出來“用一下”,而且為安撫勞工“只放假不紀念”,是典型的變色龍做法。 【環球時報台北特約撰述 陳太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