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髮布經濟報告指出 香港未來發展離不開內地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16-11-22 10:39:28 |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香港維多利亞港景色。(資料圖片)
近日,團結香港基金髮表題為《迎接時代變遷、與內地經濟並進》的研究報告,對香港如何加強與內地的經濟聯繫提出建議。報告指出,香港應適應內地經濟新常態,抓住轉型新機遇,在內地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獲取新的發展機會。
香港不應轉趨保守
團結香港基金是由全國政協副主席、前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于2014年牽頭成立的香港民間智庫組織,其成員囊括了香港各行各業精英人士,聚焦研究公共政策、倡議發展方案、提升社會共識。這次發佈的報告,主要針對內地經濟轉型、香港商品出口及相關産業發展步伐放緩的新情況,為香港經濟發展建言獻策。
報告指出,香港是成功的細小經濟體。細小經濟體要在經濟上取得成功,必須保持經濟開放。過去香港經濟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便是對外高度開放。從上世紀50年代起,香港抓住了幾次關鍵的轉型機遇,首先由轉口港轉型為製造業中心,繼而發展成中國以至世界的金融和服務中心。轉型成功的同時也大大改善了香港市民的生活水準。要延續成功,必須維持開放,這就意味著香港必須對貿易夥伴、海外投資者和旅客保持熱情友好。
報告指出,未來,國際間在貿易、金融和科技的競爭日趨激烈,不少亞洲城市都有意取代香港成為亞洲主要的貿易、金融和商業服務中心。雖然香港在製造業及轉口貿易方面漸缺優勢,但卻迎來不少新機遇。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香港必須乘著國家騰飛之勢,尋求新的發展機會。
報告提醒,香港人絕不應轉趨保守、排外,以為可以孤立自己而同時發展經濟,因為這將令香港走下坡。
與內地經濟密不可分
報告的主要作者之一、香港中文大學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教授廖柏偉認為,無論今後香港經濟具體發展方向如何,其與內地的經濟關係始終密不可分。
早在內地改革開放初期,香港與內地在經濟上的交流就已比較頻繁,二者互相依存,並達致互惠互利的雙贏局面。香港回歸後,內地長久以來都是香港進口食品、飲用水和生活必需品的主要供應來源。近年來,隨著內地企業走出去腳步加快,內地既成為香港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目的地,也是香港外來直接投資的重要來源地。
然而,隨著時代變遷,整體而言香港對內地的重要性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逐漸下降,兩者的經濟規模差距也日漸擴大。1994年,香港生産總值相當於內地的24%,到2015年此比例已降至不足3%。如今內地經濟進入新常態,正積極進行改革,香港必須因應發展,重新定位、加強合作,以維持經濟動力,在中國新一輪經濟發展中成為不可或缺的角色。
廖柏偉分析指出,香港貿易行業的表現取決於內地的供應和需求。尤其近年來,內地居民的儲蓄和財富不斷增加,人民幣也逐步走向國際化,香港可把握當中機遇,進一步發展其金融服務。
同時,目前香港正在大力發展創新科技産業,內地可成為香港的腹地,以解決香港土地不足的問題。香港還可打入內地市場,滿足內地工商業及消費者對創新産品和服務的需求。
在三大方面加強合作
那麼,具體而言,香港如何來適應這“新常態”?報告建議,香港可以從物流、資金流和人流三方面加強與內地的經濟合作。
物流方面,隨著內地城鎮人口和家庭收入上升,內地對高價值産品和服務的需求也將隨之急增,香港應把握當前機遇,提供高增值服務,包括發展高端旅遊,如醫療及美容旅遊、郵輪旅遊、會議及展覽旅遊等。還可擔當中間人的角色,為“一帶一路”項目提供專業服務。
資金流方面,香港擁有國際金融中心的獨特優勢,可作為中國資金雙向流動的門戶。香港的人民幣離岸市場可作為內地開放資本帳及推出人民幣計價投資産品的試點平臺,定位為離岸“超市”,為國際投資者提供多元化人民幣計價證券。此外,香港可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金融樞紐,並提供美元及人民幣融資平臺。
人才流入方面,內地專業技術人才仍認為香港是具吸引力的工作及居住地點,香港應借鑒新加坡的移民政策,研究以更有效的方法輸入更多高技術移民,以增加香港的人力資本,並緩解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等問題。
報告總結説,香港應努力成為內地的主要服務供應者以及資本雙向流動的門戶,成為內地與世界之間的通道。只有這樣,香港才能抓住新的騰飛機遇。(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汪靈犀)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