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主機制失靈 運作走入末路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6-12-15 15:48:06 | 來源: 中國台灣網 |
美國《世界日報》14日發表社論説:民進黨“完全執政”,行政、“立法”大權一把抓,照理應運作順暢、實現改革,讓台灣成新興“民主政體”的“標竿”。特朗普普和美國都推崇台灣自由、民主,想用台灣制衡大陸,但在綠營執政後,台灣的民主反而每況愈下。為了勞工休假案,勞工團體日前在台灣“立法院”外抗議絕食多日,號稱最善於溝通的民進黨當局相應不理。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在“立法院”外遭抗議人士包圍,被勒頸潑水踢打,靠警方救出。柯建銘憤而在議場大嘆:“是不是台灣民主已經走到末路了?”
台灣“立法院”打架早已是台灣民主基本樣貌,屢見不鮮。臺當局“行政院長”林全上臺時,撤除學生攻破“行政院”的公訴,對太陽花佔領“立法院”行動多所肯定,種下今日惡果。蔡英文年初也説,青年不用太溫良恭儉讓,“臺當局沒聽見,可以拍桌”。現在勞工團體不僅拍桌,甚至以絕食抗議手段抗爭,臺當局仍裝聾作啞,又怎能怪勞團火大,衝突升溫。
柯建銘説,“立法院”開公聽會,“立法院”主席遭外人暴力相向,他的辦公室也被佔領,主張“修法”就要被罷免,參與“法案”審查也可能被打,“難道這是所謂進步價值的台灣民主?”可惜柯建銘總召控訴的所有事項,始作俑者正是民進黨,如今在野的國民黨和社運人士,只是有樣學樣罷了!
當年國民黨佔“立法院”多數時,也經歷過類似肢體衝突。民進黨團屢以“正義”為名,包裝“對多數暴力的抗爭”,如今報應還諸民進黨身上,這是作繭自縛,毋寧説是最大諷刺。“換屁股就換腦袋”、炒短線,正是台灣朝野政客的最大致命傷。
勞團對民進黨當局“砍假”憤怒,主因也在蔡英文選前承諾“絕不砍假”,力行週休二日制。但蔡當局上任後,因資方強烈抗議馬上翻臉,主張“一例一休”要砍7天假,政策“發夾彎”,使勞資衝突不斷,拖垮新當局施政績效,“立法院”也成戰場,再演暴力醜劇。
蔡當局言而無信,勞工休假案吵了大半年,充分反映臺當局憂讒畏譏,想各方討好。抗議團體只要“敢吵就有糖吃”,於是各方力量浮現街頭和臺當局較勁,本應作為不同民意折衝的“立法院”,反而成聊備一格的“民主裝飾”,無法緩和社會對立,卻成當年民進黨最喜歡譏諷的“‘行政院’的橡皮圖章”,既缺乏“立法”意志,更無推動社會進步的視野。這樣的“立法院”,怎能不遭人民唾棄。
民進黨再次輪替執政,“太陽花學運”居功最大。民進黨鼓動串聯學生佔領“立法院”,以“立法院”改革為名,標榜“世代正義”,柯建銘曾扮關鍵角色。如今拿下政權,民進黨取得“立法院”絕對優勢,“立法院改革”使命卻全然拋諸腦後,取而代之的,是一黨獨大的霸道與傲慢,自然不理會少數黨意見。
例如,“立法院”審查“不當黨産條例”,未曾參酌國民黨絲毫主張和意見。只要民進黨拍板,柯建銘即銜命“使命必達”,哪有當年王金平“尊重在野黨”的風度?如今“立法院”既乏有效協商機制,更因朝野嚴重對立,全無對話空間,除了表決大戰,還有什麼實質民主功能?
“立法院”失能,除了“立法院”自縮權力,另一關鍵是蔡英文當局對“憲政”體制視若無睹。“行政”、“立法”兩權只為貫徹蔡英文意志。蔡英文執政之初還能謹守分際,但見民調下滑,蔡英文辦公室即設“施政決策會議”,淩駕“行政院”,對大小政策下指導棋,並置“立法院”對話機制于不顧,創立各種委員會與“國是會議”,以非民意代表來決定重要政策,再交“行政”、“立法”兩院背書。
蔡當局非體制的政治設計,根本在弱化“立法院”,回避民主監督機制。民進黨完全執政,怯懦的“立法院長”蘇嘉全不敢拂逆上意,民進黨團也無法置喙。這樣的權力機制還背信忘義,民眾除了上街頭抗議,如何捍衛自己權益?
文章最後説,台灣各政黨在野時,皆以破壞“立法院”議事秩序為手段;執政時,均以貫徹政黨意旨為指標,“服從多數,尊重少數”的民主精神全成具文,“民主、進步、多元”價值都只是自我安慰的口號。台灣已第三次政黨輪替,但朝野兩大黨都無法提升民主運作品質,只有權力歸屬不同,權力的傲慢、粗暴依舊。這樣的民主形式和實踐,如何和大陸叫板競爭?
新聞推薦
- 習近平會見格林納達總理米切爾2025-01-13
- “京臺會·新時代兩岸融合講壇”在京舉辦2025-01-13
- 歡樂鬧上樓 喜迎金蛇年——臺胞在平潭過年找到“歸屬感2025-01-13
- 阿聯酋春節慶祝活動陸續開展 總臺春晚宣傳片亮相阿最大室內演出場館2025-01-13
- 紅日燃情,海闊天空——2025年香港砥礪奮發向未來2025-01-13
- 免簽政策讓挪威遊客對中國“興趣大增”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