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 港臺地區“做冬”有何習俗?

12月21日是冬至日,對中國人來説是一個十分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它的起源與中國人的陰、陽觀唸有關。冬至是一年之中黑夜時間最長的一天,而中國人相信這天正是陰寒本性最強烈的時候,但亦代表“陽”的光明與溫暖將逐漸取代“陰”的寒冷,因此,冬至是一個協調及和諧的歡樂時刻。那麼港臺地區在這個和諧的節日裏有怎樣的習俗呢?

 

香港:享盆菜 無雞不成宴

 

圖片默認標題

盆菜 網絡資料圖

 

香港地區同胞視“冬至大如年”。不少市民早早備好酒菜,一家人一起吃團聚飯,吃湯圓應節。此舉也俗稱“做冬”。

 

一家人在冬至日聚餐的架勢,絲毫不遜色于大年三十晚的團年飯,菜式也特別豐富,有盆菜、火鍋、湯圓等,更繼續保持著“無雞不成宴”的傳統,在冬至這一天往往有吃雞的習俗。

 

盆菜擁有數百年的歷史,逢年過節的“盆菜宴”也是香港一項傳統的飲食文化。到了冬至,盆菜更是不少家庭“做冬”中不能缺少的一項美食。香港各個餐廳幾乎都有“盆菜”外賣,但是需要提前數日訂購,才能在冬至當日領到。

 

香港許多家庭主婦一早就前往菜市場,購買食材準備過節晚飯,也有很多人選擇在外面吃,不少酒樓餐館都會特別推出冬至的菜單。部分居民更提前一個月就開始預定,有不少食肆連日旺場,部分于月初已預訂爆滿。

 

香港也在會在冬至日舉辦祭祖大典,大家一起共同緬懷祖先、祈願社會和諧。參與祭祖者中,男女老少皆有:出家人身著僧衣道袍,普通人把平日的西裝革履換成了馬褂;除了香港市民,也有專程從廣東等地趕來的內地人。有活動參與者表示,通過活動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教化與祥和之美,很珍視這樣祭拜先祖的機會,仿佛找到了根。

 

台灣:吃冬節圓 九層糕祭祖

 

圖片默認標題

冬節圓 網絡資料圖

 

臺民間認為過了冬至算又添了歲,凡外出者這天必儘量回家與親人團聚,闔家品嘗“冬節圓”(南方潮汕地區“湯圓”又稱為“冬節圓”),謂之“添歲”。各家族聚集宗祠祭拜祖先,祭品必“冬節圓”。據説,門窗、倉庫、桌櫃、牛舍、豬圈、雞窩、水井、廁所等處,凡人們以為有神的地方,都貼上一兩粒“冬節圓”,可求諸神保祐居家平安。

 

冬至日“補冬”在台灣也成俗。冬至日前日,晚飯過後,各家在廳堂搓圓。古例搓圓時禁忌口出不祥語。搓圓仔後要補冬,米糕是補品之一,甜米糕要加龍眼幹肉,鹹米糕有羊肉糕及紅米糕。補品還有雄番鴨、公雞、豬肚鱉燉八珍或十全大補。

 

台灣的一些地區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祭祖先,在台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孫楠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