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普與臺“斷交” 凸顯兩岸對抗升高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6-12-23 10:21:05 | 來源: 中國台灣網 |
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針對聖多美普林西比和台灣“斷交”,批評“中國大陸借聖國財政困難之際,趁勢操作一中原則”。台灣《中央日報》網絡報23日發表評論説,問題是只要台灣的執政者對於“一個中國”原則,沒有適當的處理方式,那麼無論台灣的“邦交國”有無財政困難,都非常可能相繼和台灣“斷交”,這是兩岸政治互信喪失、政治對抗升高後所不可避免的。
台灣的“邦交國”大多弱小,他們盼從台灣獲得經濟、技術支援,乃屬自然。上世紀90年代期間,台灣經濟力量雄厚,尚能透過金援而從大陸手中挖取數個“邦交國”。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的8年間,台灣漸已力不從心,故從大陸手中拿下3個“邦交國”,卻丟掉了9個“邦交國”。隨著大陸躍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台灣已無力競標“邦交國”,但又必需維持一定數量的“邦交國”,於是成功地反映在2008年後的兩岸“外交休兵”。
國民黨從2008年後執政的8年期間,兩岸基於“九二共識”而步上和平發展的正軌,雙方政治互信達到1949年兩岸分治後的最高峰。雙方除了大幅加強加深經濟合作、文化交流外,還形成了“外交休兵”的默契,大陸不再挖取台灣的“邦交國”,台灣因而不需要再怕被“邦交國”大開口要錢。又因為“邦交國”知悉大陸為了兩岸關係,不會隨意接受他們去投靠,所以他們沒有和台灣“斷交”的必要;縱使“斷交”了,也不會被大陸所接受,岡比亞之例就很清楚。
由此可見“九二共識”的價值。兩岸于1992年建立共識,進而于過去8年開創了前所未有的兩岸和平、共同發展的局面,包括台灣得以擴大國際活動空間,並且不需要耗費更多金錢來維持“邦交國”。如今,蔡英文當局無力承受聖多美普林西比的金援要求,遂遭斷交,其實是聖國看準了兩岸關係惡化而有機可乘。
蔡當局仍無意正面看待“九二共識”。民進黨人士還借此“斷交”揚言,要對“九二共識”力抗到底;或稱“駐外”館處應該“正名”。這都是火上加油,只會刺激形成接踵而至的“斷交”潮,以及國際活動空間更遭限縮,從而打擊台灣經濟發展的環境。
新聞推薦
- 兩岸“春帆共濟”,青年“同心築夢”!湖裏區成立首個臺青就業創業基地服務聯盟2025-02-21
- 外國智庫專家:美國新一輪關稅戰衝擊全球經濟2025-02-21
- 市場監管總局在助力兩岸融合發展方面有哪些舉措?一文了解→2025-02-21
- 《七子之歌》新一代傳唱人龍紫嵐:我要用歌聲講好澳門故事2025-02-21
- 潘賢掌出席全國臺企聯新春聯誼活動暨福州臺協換屆系列活動2025-02-21
- 臺商紮根福州、投資福州的決心信心始終未變2025-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