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少子化嚴峻 媒體吁蔡當局搞好兩岸關係吸引陸生

台灣少子化嚴峻 媒體吁蔡當局搞好兩岸關係吸引陸生

 

台灣少子化問題嚴峻。(圖片取自臺媒)

 

綜合《中國時報》報道,台灣少子化問題嚴峻,各大學等不及臺當局教育部門下手,自己已停招或減招因應。而島內招收大陸學生又陷入困境,教育部門雖然想開拓東南亞學生前來,卻難樂觀。《中國時報》對此表示,蔡當局應該搞好兩岸關係,並讓台灣高等教育更開放,島內大學才有生機。

 

臺當局“教育部”預估2017學年大專院校一年級新生人數是23.8萬人,大學已受不了,頻頻哀號。但少子化夢魘還沒結束,2020學年大一新生來源預估21.3萬人,2023年僅18.4萬人,如果沒有更多生源,不少島內大學只能“坐以待斃”。

 

明年大學減招近萬人

 

臺當局“教育部”最近核定明年大專院校學、碩、博士班的招生名額,共減招9840人,其中6成學校減招。台灣大學因為招生時違規,被減招17人,是頂尖大學唯一被減招的學校。臺大表示,這幾年學生人數膨脹太多,減招不是壞事。

 

臺“教育部”表示,2017學年大專院校招生名額是39萬1113人,比2016年的40萬0953人少了9840人,其中一般大學減3372人、技職體系減6468人。因為長期招生不滿,因此減招主要集中在技職體系。

 

臺“教育部高教司長”李彥儀錶示,台灣少子化嚴重,預期2017學年大專院校大一新生數23萬8048人,比2016學年的25萬2002人少了1萬3954人,學生來源少了這麼多,大學有必要減招因應。

 

李彥儀説,面對少子化,大學可以申請寄存名額,先自行減招,以後如果招生狀況好轉,再將名額提出來使用。如果不減招,連續2年註冊率未達7成,會被扣減招生名額,註冊率低於4成,則不給獎助款。

 

56係所明年消失

 

受少子化衝擊,台灣各大學也停招因應!臺“教育部”表示,2017學年共有143個係所申請停招,其中多數為部分學制停招,但仍有56個係所完全停招走入歷史,既有學生畢業後,就要走入歷史。台灣亞太創意技術學院甚至有17個係完全停招,必須重整。

 

臺“教育部技職司科長”張惠雯表示,學校表現不好,“教育部”只能下令減招,不能要他們停招。2017年有143個係所申請停招,完全是學校因應少子化的考量,不是“教育部”逼迫。

 

少子化海嘯也讓台灣公立技專校院招架不住,部分學制必須停招,譬如台灣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碩士在職專班、台北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系進修學院及化學工程與生物技術係二技進修部、屏東科技大學動物科學與畜産係碩士在職專班及高雄應用科大企管係二技進修部等,均停招。

 

在全面停招的56個係所中,台灣亞太創意技術學院佔了17個,相當嚇人。其中,該校“茶葉技術應用係”2016學年才設立,2017學年就申請停招,成為史上第一個僅招1屆學生就走入歷史的校係。

 

臺“教育部”表示,全面停招的係所,既有學生可以讀到畢業,畢業證書上仍印原有係所的名稱。此外,有些老師可能面臨失業,學校要負起責任處理。

 

臺媒:蔡當局應改善兩岸關係 吸引更多大陸學生

 

《中國時報》發表對此文章表示,台灣自己生源不足,只好外求,招收大陸學生、“僑生”及海外生來補足。不過,目前兩岸關係不佳,大陸學生來源不穩定。雖然蔡當局推出“新南向”政策,但受限語言隔閡,未來3年新南向地區赴臺學生數要從2.8萬人增加為5.8萬人,沒有太多人看好。

 

台灣與大陸同文同種、語言又相通,如果大陸學生能夠不受外在環境干擾赴臺,必能讓島內大學有更多生機。過去來台灣讀書的大陸學生中,多數表示滿意,但蔡當局現在坐視大陸學生人數成長緩慢,相當可惜。

 

文章也分析了台灣各大學的一些不足。分析指出,相較于島外一些名校,台灣的大學不夠好,對海外生吸引力不高。“教育部”對島內大學有太多管制,譬如學雜費多年不能漲,加上教師待遇偏低難吸引人才,都讓大學無法展翅高飛。此外,島內大學普遍不夠國際化,英語學程太少,大批海外生前去,大學還難以負荷。

 

文章表示,如果島內高教繼續維持現狀,大學看到少子化的數據,就足以“嚇出一身冷汗”,未來一大堆大學倒閉後,衍生老師失業等社會問題,非同小可。面對困境,島內大學要強化體質讓自己更有國際競爭力,臺當局的高教政策也應更開放、並改善兩岸關係,才能吸引更多大陸學生、海外生及“僑生”前去就學。(中國台灣網 李寧)中國台灣網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