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學生扮納粹遊行不過是民進黨多元主義的産物

12月23日,台灣光復中學學生,因在校慶遊行上扮演納粹,引發輿論軒然大波。在以色列和德國的壓力下,民進黨當局責令校方做出深刻檢討和道歉,最終導致校長程曉銘引咎辭職,相關教師被送交“教評會”議處。

 

看上去整個事件已經得到圓滿解決,但圓滿的本身只是就事論事的局限。在納粹事件發酵的同時,光復中學因曝出曾消費和娛樂“霧社事件”而再次被輿論推倒風口浪尖。諸如龍應臺在內的台灣名流開始反思,台灣的歷史教育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更有台灣作家直言不諱地指出,這是台灣整個社會和制度的毛病。

 

學校的確存在教育上的失職,但學校的問題只是整個台灣社會歷史觀錯亂的縮影。在社會和國際壓力下,民進黨當局雖然對光復中學做了嚴肅處理,但這並不意味著學校就可以理所當然地變成替罪羔羊。學生的無知和莽撞,不過是民進黨所謂“多元主義”觀念早已種下的禍端。

 

以反建制形象出現的民進黨,一開始便以“多元主義”的口號,作為和國民黨身份區分的特徵。民進黨利用“多元主義”的訴求,混淆歷史觀念,腐蝕和瓦解台灣的大中國意識形態,以實現“台獨”這個終極目標。長期的宣傳和引導,不僅使台灣民眾身份認同發生錯亂,也使台灣出現“求異存同”的尷尬局面,台灣民眾在諸多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出現分歧,並引發社會的分裂和對立,進而導致了政治上的內耗和空轉,缺乏社會發展整合力。

 

縱觀整個事件,不過是民進黨多年作惡的副産品,這並不是令人震驚的意外,反倒是預料之中的不幸。台灣民主化後,國民黨勢力逐漸退出校園,而民進黨卻在學校內大肆施加影響,並向學生灌輸自己自創的“多元主義”價值,在代際上建構起反建制的力量,甚至在在野時期積極鼓勵學生的失控行為,為選舉謀利。

 

但有趣的是,在納粹事件發生後,執政的民進黨卻拋棄了這些曾經呵護的孩子,在並未做任何教育和溝通的情況下,慣例地將責任一股腦推給學校和學生。民進黨今天可以將自己搬起的石頭,砸在別人的腳上,將自己撇得乾淨,但也總有一天,會在搬來搬去中,被這塊石頭砸得四分五裂。奉勸民進黨主事者要積極面對台灣社會左右為難的現狀,儘快恢復社會共識,節省內耗成本,這恐怕是比如何鞏固權力地位更有意義的事業和作為。(作者:王曉笛,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生。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