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漢遺贈孫中山花盆修復成功 被譽近代中國瓷中珍品

新華社武漢2月25日專電(記者喻珮)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館藏國家一級文物“彭漢遺贈孫中山花盆”,日前在武漢完成修復。業內認為,被稱為“近代中國瓷中珍品”的這件文物,其成功修復對於研究孫中山先生訪問武漢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佐證。

 

“彭漢遺贈孫中山花盆”造型呈八角腰鼓形,扁寬圈足,通高23釐米、口徑與底徑皆18.5釐米,腹徑14釐米。其背面主題圖案為竹林士圖,一側繪有粉彩五色旗和十八星旗,呈交叉狀;另一側有銘文“潯陽豫昌改良監造”。花盆鎦金粉彩,形狀獨特,款識明確,畫面寓意深遠。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史料介紹,孫中山一生僅到過武漢兩次。1912年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後到武昌訪問,受到萬人空巷的歡迎。曾任鄂軍都督府司法部副部長的彭漢遺特意燒制花盆相贈。

 

湖北文物修復專家、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副主任李奇告訴記者,這件文物的修復時間近三周,主要難點在於修復曾經嚴重缺失的“索形耳”。以前的陶瓷多為模制,而這只花盆的“耳”是經匠人隨手捏制而成,屬於“異形耳”。故不能採用常規的方法修復,而採用“徒手扭麻花”的方式進行填充塑形。

 

在選材方面,陶瓷修復需在常溫下模擬高溫下環境,因此不能用瓷泥進行修復,而用膠狀物質代替。而膠狀物質及其容易流淌、塌陷,給修復工作帶來難度。“捏”成之後,再噴上低溫倣釉材料,經過描金、做舊等工序最終完成,達到“還原工藝,修舊如舊”的效果。

 

李奇説,“彭漢遺贈孫中山花盆”胎、釉、顏料及燒窯技術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代表了當時中國陶瓷的最高水準。同時,這件文物對於研究孫中山先生訪問武漢這一段歷史,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修復完成之後,文物將在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繼續展出。

 

據了解,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是全國少數具備陶瓷修復能力的單位,致力於為全國博物館、紀念館等更多公共服務機構提供文物修復支持,促進培養更多這方面的有志之士和青年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