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需要一張清晰的臉孔

台灣《中央日報》網絡報26日發表評論説,從2014年的“九合一”選舉到2016年的台灣地區領導人、“立委”大選,國民黨一路潰敗。這個現象,好像是最近兩三年的事,但如果深入觀察,其實早已種下了敗因。簡單的説,國民黨的臉孔,從過去到現在,愈來愈模糊,自己都不認得自己了,又怎麼怪選民不喜歡你呢?

 

先説遠因。李登輝擔任國民黨主席時,親口説國民黨是外來政權,這一擊,可以説是致命的一擊。一個已經民主化的社會中,怎麼可能有外來政權?李登輝的説法,其實就是想摧毀國民黨而已。遺憾的是,國民黨由於性格使然,不敢在第一時間反駁這種説法,反而默認了這種説法,成了自己的原罪。

 

在認同問題上,國民黨因此失去了底氣,不敢説自己是中國人,不敢説反“台獨”,不敢提終極統一。馬英九在2008年執政後,任命賴幸媛擔任台灣方面陸委會主委,對於“國統會”與“國統綱領”也不敢處理,都是基於原罪的心理,也是面對本土化束手無策的一種表現。文章認為國民黨需要建構一套論述,讓國民有所依據,採取行動,建立與這塊土地的聯結,與未來的聯結,以及與兩岸的聯結。

 

老實説,國民黨的處境比民進黨困難。由民主化、本土化而演變到台灣意識,再從台灣意識跨過“台獨”意識,根本是順水推舟。順水推舟的事,不需要論述,只需要喊愛台灣,只需要罵國民黨這個替罪羔羊就可以了!國民黨被李登輝挂上了外來政權的招牌後,就是逆水行舟,如果沒有論述,根本撐不了多久,結果必然一退千里。這就是2016年的局面。

 

當然,不能説國民黨完全沒有論述。馬英九所謂的“不統、不獨、不武”只是一些負面的表述,談不上論述,因為論述必然包括:(一)對議題、現狀、條件的陳述;(二)一套的核心價值;(三)希望達到的目標;(四)達到目標的戰略與戰術;(五)動員以及溝通的語匯。這些元素,就像人的五官一樣,我們在國民黨的身上已經看不到了。

 

如果勉強要説的話,國民黨只有利益論述了。從2008年開始,馬當局就一直強調,與大陸交流合作,會為台灣帶來什麼好處,對台灣經濟發展有多重要。無可否認,這些都很重要,卻不足以打動人心,也就是讓人民無感。沒有論述,就沒有辦法説出動人的故事,結果只想拿糖果來表示自己的價值而已。“習馬會”時,馬英九不忘記開口向大陸要利,包括陸客中轉、專升本等等,就是這種利益論述思維下的表現。

 

國民黨想要重生,現在最重要的是領導與論述,二者缺一不可。現在國民黨主席選舉在即,我們希望所有的候選人,不論誰當選,都應該給國民黨一張清晰的臉孔,讓選民重新認識,重新信任,否則難逃被歷史淘汰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