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孔子》國際版:向世界解讀中華文化

紀錄片《孔子》國際版:向世界解讀中華文化

紀錄片《孔子》劇照。資料圖片

 

中華文化是什麼,中華文化將會給世界帶來什麼?大型紀錄片《孔子》的播出,向世界深入解讀了中國文化的內涵。孔子是中國文化的重要代表,特別是在漢代以後,儒學成為中華文化主流的核心。該片以孔子的故事為切入點,無疑具有統領全局的意義。然而,孔子的故事也不是那麼好講的。第一,在經過滄海桑田般的變遷,特別是曆盡劫難、浴火重生之後,我們對孔子如何認識?我們自己先要弄明白。第二,面對中國以外的人群,怎樣把我們的語言變成一種國際語言?第三,面對廣大電視觀眾,怎樣使我們的敘述為人們喜聞樂見?

 

解決講述難題的辦法之一,就是到民間去,到現實中去,讓生活在傳承不息的儒學氛圍裏的中華大地上的人,用他們的具體活動,來詮釋活著的儒學。團團圍坐的家庭聚餐、虔誠的祖先祭禮、震撼人心的春節大返鄉……通過觀看中國人自在自為的日常生活,外國人直觀地理解儒家真諦。清華大學教授貝淡寧解釋説,禮存在於中國人的生活當中,通過禮,人們産生了集體歸屬感與被關懷感。夏威夷大學教授安樂哲説,禮表明人們對高貴的追求,對複雜、文雅、迷人、華美事物的追求。通過禮,提升了人性,擯棄了獸性。

 

聘請知名海內外專家,特別是外國專家,對孔子和儒學進行解讀,是本片的又一個特點和優點。不少海外漢學家從自身歷史文化背景出發,可能體會出中國人習而不察的東西。比如,安樂哲解釋“仁”時説道,孔子要求成為完美的人,是立足於我們在家庭和社會中的角色與關係,在其中可以將每個人的角色詮釋得更加完美,成為最好的父親、最好的祖母、最好的老師等。孔子説“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那麼“君子”如何翻譯?可以譯為“高貴的人”或“紳士”。貝淡寧説,更好的方法,是將君子譯為“楷模”。他説,在社會中,“不論男女,都應該努力成為君子,而立志成為君子者,則應有仁愛之心,不僅關懷家人,還追求正義與道德,不把自己的個人利益放在首位,這種追求將持續其終生,永無止境。”安樂哲認為,“西方社會的一個社會問題,可能就是過度的個人主義”。沒有西方的對比,我們也會讚賞儒學提倡的仁,但是,當它和西方“過度的個人主義”相比較的時候,就更清楚了它的內涵。

 

紀錄片《孔子》國際版:向世界解讀中華文化

紀錄片《孔子》海報。資料圖片

 

面對現實,追隨時代,是本片的第三個對策。本片講述孔子的故事,不是為了發思古之幽情,而是為了彰顯儒學在當代的生命力。學者謝幼田説:“20世紀以來,中國社會制度,做了很多嘗試,最後中國人的內心還是以家庭為重。家庭才是他的一種價值觀。人生著落點,在家庭裏生活才有意義。”耶魯大學金安平説,孔子的天才之處在於他找到了一個道德基礎,這就是移情。他認為移情能力是區別人類和動物的要素。既然人具有移情能力,為什麼不發展它呢?為什麼不讓它服務於家庭,服務於社會,服務於國家呢?悉尼大學教授王安國説,風俗習慣像膠水一樣凝聚著社會,孝、禮、仁又強勢地回到中國人的生活中來。北東野村,一個曲阜附近的村莊,每天廣播《弟子規》,用孝、禮、仁來進行管理,取得了顯著成效。現在中國許多公司也把儒家理念,納入到現代經濟活動中,片中講述了京博石化集團公司的故事。這是中國最大的煉油廠之一,公司提倡仁孝、道德,使商業與道德相結合,提高了自身的競爭力。這是“實用儒家”、儒家與時俱進的例子。

 

孔子不僅僅屬於中國,還屬於全世界。在國外,學術界對孔子的研究越來越深入,普通大眾也越來越關注孔子,越來越認識到儒學的價值。中國人有責任講好孔子的故事,不僅自己要好好繼承和弘揚這份寶貴遺産,也要讓全世界與我們一起共享。本片通過孔子的故事講了中國的故事,把種種深奧的道理平易親切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很好地達到了預期效果,是一部有思想深度的電視藝術精品。在地球村日益縮小,各國面臨的問題越來越一致,越來越成為一個命運共同體的時候,孔夫子的理論恰恰給予了解決世界問題的一個可供選擇的途徑。

 

(作者毛佩琦 為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中國明史學會常務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