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GO首席科學家: 為什麼堅持30年尋找引力波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6-03-11 11:20:20 | 來源: 解放日報 |
近日,美國科研人員宣佈,他們首次探測到引力波,證實了愛因斯坦100年前所做的預測。這個激動人心的發現究竟意味著什麼?演講平臺“造就”專程前往麻省理工學院採訪了發現引力波的LIGO(鐳射干涉引力波觀測臺)實驗室首席探測科學家、MIT高級研究員彼得·弗雷斯切爾(PeterFritschel)。以下為對話內容選編。
問:這次發現意味著什麼?
彼得:我認為,這次發現有兩大意義。
第一個自然是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這不僅僅是LIGO,同時也是國際上其他探測器在過去幾十年間不懈努力的成果。這是人類第一次真正探測到引力波,第一次!
而另一個,也就是我們探測到的另一現象,也同樣意義重大,同樣激動人心。我們探測發現,兩個大品質的黑洞,都相當於太陽品質的30倍左右,且處於同一個二元系統中,相互環繞運行並逐漸靠攏,最終合併成一個黑洞。
這次探測非常激動人心,因為我們探測到的信號很有意思,也很強烈。所以我們堅信,這一發現將開拓引力波天文學的新領域。這只是一個開始。
問:在探測到這個信號之前,你們自認為有多大的把握?如果當時並沒有收穫,你們預計要等多久才可能有所發現?
彼得:這個問題很好。有意思的是,我們其實都沒預料到一開機就會探測到這個雙黑洞系統,這出乎了我們的意料。多年來,談及引力波來源,我們一般認為會是雙中子星系統。不像黑洞這麼大,品質要小得多。
我們的探測器升級從2010年開始,2015年大致完成,根據去年9月探測器收集數據時的初始靈敏度,我們並不打算也不想用那樣的水準運行好幾年。我們想結束運行後繼續調試改進探測器。不過,我們想,用這種靈敏度運行幾個月也不錯,三四個月吧。對於探測到雙中子星的可能性,我們其實也並不是很樂觀。要知道,可能性不到50%。我不記得當時有沒有考慮具體有多大的可能性,但是,這種可能性確實相當小。
問:科幻小説《三體》中設想用引力波作為宇宙溝通工具,你覺得可行嗎?
彼得:引力波的一個有趣的特點就是它們與物質的相互作用非常弱。它們可以直接穿過物體,這就是我們覺得搞引力波天文學很有利的一面。因為一般來説,天文探測的手段都依賴電磁波,而電磁波會和物質互相作用,當你探測到它們的時候,它們的特徵已經發生了變化,你必須弄明白是什麼扭曲了它。
但是,引力波不是這樣。他們基本上直接從源頭傳播過來。它們在傳播中並不發生改變。所以,你就會想,它非常適用於通訊,因為不管中間會通過什麼,都不影響交流。
不過問題在於引力波很難製造。這非常難。製造出能夠被檢測到的引力波也非常難。對於我們來講,我們使用了像LIGO這樣的大型探測器才檢測到黑洞這樣大的引力波事件,所以我認為這不太可能,也許我的想像力不夠,但是我認為不太可能。
問:是什麼驅動你持續幾十年研究一個百年無法證明的設想?
彼得:我在大學學的是物理。我也有實用主義的一面,我曾想去學機械,但是我迷上了物理。然後,我決定堅持下去。我已經在這個領域工作了很長時間,差不多30年了。所以我們花了很長時間才取得了我們想要達到的成果。我認為,激勵著我們這些人堅持下去的,正是今天我們所達到的目標,那就是探測到引力波,打開一個新的領域。
我們一直在做一件我們感興趣的事情,這可是純物理科學研究。即使你沒有達到目標,沒有探測到引力波的時候,你也在開發這些新設備、新技術。一直有我感興趣的事情要做,我認為正是這些在不斷激勵我。
問:在您看來什麼是創造?
彼得:我認為實現創造的途徑有很多,如果你有創造精神,有許多可以實現的方法。于我而言,創造指的就是基礎科學研究,對於其他人,可能是藝術或音樂。
如果你被那種創造精神所激勵,你需要找到一個機會,然後不斷去追求它。■整理 本報記者 徐蓓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