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專家羅伯特·庫恩:中國經濟不會崩潰

一年一度的兩會不僅是中國人民的政治盛會,也是外國專家學者感知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窗口。美國著名中國問題研究專家羅伯特·庫恩博士認為,兩會是外界了解和評估中國主張的最佳時機。對於兩會熱點之一的經濟議題,庫恩博士認為,中國經濟增速近年來雖有下降,但絕對不會崩潰。他強調,看中國經濟發展要看長遠,不能只關注某個年份的數字。

 

美國專家羅伯特·庫恩:中國經濟不會崩潰

美國著名中國問題研究專家羅伯特·庫恩博士

 

新華網:中國進入一年一度的“兩會時間”,今年的兩會,您最關注哪些議題?為什麼?

 

庫恩:回答“中國未來如何發展?”這一重大問題的時刻來到了。在兩會期間,代表和委員們,針對當前中國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作出反應和評價、並建言獻策。代表們的建議每年都不同,通過觀察其中細微的差別,可以讓我們深刻了解這一年中國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例如,備受關注的國有企業改革、産能過剩、環保、戶籍制度改革、醫保改革、司法改革、反腐等各方面的議題,都能從兩會上得到答案。我比較關注的還有,中國正在進行的一系列改革如何能夠更好地實現簡政放權、服務人民。

 

要想知道中國未來如何發展,就要探尋中國應對各方面挑戰和問題的治國之道。中國的發展無疑是驚人的,在短短幾十年內成為世界上的第二大經濟體,未來甚至很有可能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這是世界上其他國家花費上百年或更長時間才能做到的事情。然而,快速、巨大的發展也帶來了大家的關注。比如,如何在中高速增長的經濟“新常態”下維持發展動力、釋放改革動能?在保證工業增長帶來利益的同時,如何進一步減少污染問?如何繼續提高廣大民眾的生活水準?如何加強法制、剷除腐敗、促進公平,從而維護黨的先進性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外交該怎樣做才能使其既能維護中國的核心利益,又能向世界闡明中國的和平意圖?全世界都想知道中國要往哪兒走,中國民眾要往哪兒走,要回答這些問題,兩會就是外界評估中國主張的最佳時機。

 

新華網:今年是中國“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其中創新居於首位。國際輿論認為,創新將成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您認為未來五年,中國進行創新發展應該從何處發力?

 

庫恩:隨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改革進入“深水區”,中國面臨比以往更加複雜的挑戰,這一切都在全世界的關注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同時要保持中高速增長,是中國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繪製出的中國經濟發展的宏偉藍圖。這個“十三五”規劃闡明瞭到2020年中國必須要完成的事情——實現全面小康。

 

創新所處的“核心位置”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它催生新企業、新産品及新的商業模式。科技創新對中國尤為重要,中國政府對科學發展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當前,重要的問題在於如何才能做好科技成果的轉化。提升創新能力,鼓勵批判性思維,發展成果人人共享,增加科研經費投入,政府更好地發揮指導作用等一系列措施都是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要更好地挖掘科技創新潛力,就要打破對批判性思維的桎梏,敢於挑戰既定模式和權威,努力孕育新的技術、産品和服務。但也要注意到,批判性思維和創新同樣具有兩面性,中國社會應當注意運用好其中有利的一面,政府應該確保有一套健全的制度,以保障科技的創新和科技成果的轉化。

 

新華網: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增長備受世人矚目。中國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15年GDP增速為6.9%。面對長期兩位數增長進入個數增長階段的“新常態”,國際輿論紛紛擔憂中國經濟“減速換擋”甚至有可能“硬著陸”。對此您怎麼看?您如何看待2016年中國經濟增長前景?

 

庫恩:未來五年,中國經濟增速保持在6.5%-7%之間,這個數字成為世界各大媒體關注的焦點。其實,這個數字所蘊含更重要的含義是,中國工業從勞動密集和高耗能製造業向高附加值的産業和服務業過渡,並且提高消費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

 

看中國經濟發展最好要看得長遠,而非只關注某個年份的數字。市場經濟的運行有其自身的規律性,增速有高有低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儘管中國經濟增長存在一些“放緩”,但在亞洲金融危機以及全球金融危機時期,中國經濟都扛過來了,所以它絕對不會崩潰。

 

誠然,中國經濟發展正經受一系列嚴峻的考驗。但中國政府正在著力針對每一個問題尋求協調和可持續的解決方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國製造2025”、以及幫助農民工進城的戶籍改革等,都將是即將出爐的“十三五規劃”中的重要內容。

 

新華網:自2012年首次闡釋“中國夢”以來,習主席在各種國際場合反復闡釋“亞太夢”、“非洲夢”、“拉美夢”、“世界夢”等,有力地傳遞了中國的發展理念。您如何看待這一理念?您認為中國應該如何與其他國家互利合作,共享發展機遇?

 

庫恩:儘管世界不同地區人們的文化和習俗會有顯著的不同,但人類整體的命運是相通相聯的。所有人都在為提高生活水準,改善子孫後代生存環境而努力奮鬥。中國為發展中國家樹立了一個好的榜樣,在不到四十年的時間裏,迅速發展了經濟,建造了世界一流的道路、鐵路系統,讓數以億計的人口脫離貧困。

 

世界各國國情不同,要想學習中國發展的經驗,要考慮自身的國情。讓其他國家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時要注重提升其他領域關係的協同發展。正因為如此,中國在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時,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國家的不同競爭力,從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領域做起。非經濟領域的雙邊合作非常重要,尤其是科技、環保等領域。

 

新華網:2013年,習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倡議不僅僅停留在理念上,更實實在在地落在實際行動上:“絲路基金”建立、中歐班列“換擋提速”、中巴、中蒙俄、孟中印緬等經濟走廊加緊建設、亞投行成功開業等。您認為到目前為止,您所在的國家在與“一帶一路”倡議對接的過程中,産生了哪些發展機遇?有哪些實質性的項目落地?又面臨著哪些挑戰呢?

 

庫恩:習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高瞻遠矚,意義深遠,它旨在解決當今世界最重要、最迫切的需求之一,即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將為各方帶來雙贏和多贏的機遇。“一帶一路”倡議以五大原則或者説是“五通”為核心內容,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通過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在雙邊貿易、經濟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新興增長領域的合作,“一帶一路”倡議將充分帶動沿線國家經濟發展,提高就業率,為當地帶去真正的實惠。

 

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幫助沿線及地區的發展中國家。一是中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發展成就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樹立良好的榜樣;二是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中國大型企業將會同沿線國家合作,共謀發展;三是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利益上互補,中國的發展需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而沿線國家基礎設施的發展也需要中國的經驗和支持。同時,中國一些基礎産業正好可以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現互補;四是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提高沿線國家人民生活水準,使他們遠離極端主義和政治生態不穩的影響,繼而維護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維護世界和平穩定和促進全球發展與繁榮亦為中國核心利益的一部分,且符合中國持續發展的需要。“一帶一路”倡議與中國的總體政策切實有效地契合,也體現了當今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積極的作用。(新華網電 張藝 郝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