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齊發聲:兩岸青年交流應多體驗、重融合

海峽飛虹消息:(記者 霍亮)2016全國兩會期間,多名全國政協委員將“加強海峽兩岸青年的交流互動”做為自己的提案。他們日前在接受本台記者採訪時認為,兩岸青年之間的交流發展應進入更為實質和深層次的階段。通過“體驗式”交流,相信兩岸青年之間的交流融合會更加順暢。

 

“兩岸青年包括港澳(青年)應該多些交流和了解。這對祖國統一、對祖國強盛、不受外來干涉和挑撥當然有意義。台灣的未來是年輕人的,所以我們應該做台灣青年人的工作,讓他們到大陸看一看.大陸青年不比他們差。”

 

圖片默認標題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林達集團董事長李曉林接受記者採訪(攝影霍亮)

 

這番對兩岸青年未來交流信心滿滿的話語,是全國政協委員、北京林達集團董事長李曉林接受記者採訪時所説。他表示,兩岸同胞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雖然兩岸關係出現新變化,但兩岸青年交流不會也不應受到任何影響。

 

對此,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專職副主席、全國港澳臺僑委員會委員鄭建邦有著相同的看法。他表示,目前島內仍有少數青年人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有些淡漠,這個錯誤不應該由孩子承擔,錯在大人,是大人在島內搞了二十多年的“去中國化”,這個遺憾很深,這就要靠今後兩岸青年的更多交流來增進了解。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工作報告裏就專門提出兩岸青年要加強“體驗式”交流,鄭建邦委員認為這種交流方式非常重要。

 

圖片默認標題

 

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專職副主席、全國港澳臺僑委員會委員鄭建邦回答記者提問(攝影霍亮)

 

“一個是對兩岸的青年,我們要給他們多搭建平臺,就像俞主席講的‘體驗式’(交流)。再一個,就是對兩岸青年共同關心的話題,組織一些交流活動,比如台灣青年到大陸創新創業,我們都有一些很好的想法,這些在今年兩會上也都陸續提出。我們希望大家努力,等待更好的消息。”

 

“作為一名臺籍委員,台灣就是我的家,説到‘體驗式’交流,我們的先輩實際上都不止是在體驗了,他們都已經遷過來了,已經融合到這裡的生活,現在我們所做的工作就是繼承先輩愛國愛鄉的傳統。”全國政協委員、臺盟中央委員會秘書長張寧結合自身經歷,對兩岸青年“體驗式”交流提出自己獨特的看法。他表示,“體驗式”教育很必要,但要避免流於形式。

 

“我們的先輩是怎麼到大陸發展的,當時克服了什麼(困難),為什麼來,他們(台灣青年)有的不知道,我覺得這些是‘體驗式’交流很深層的內容,而不是只浮于看一看祖國的山山水水。我們有共同的血脈,有同根同源的關係,我們要用切身的經歷讓他們更深入地了解這些事情。”

 

全國政協委員,同時也是廣州市臺聯會長的鄭廣臺表示,不論是政協還是臺聯多年來一直在推動兩岸青年交流互往,比如常年組織兩岸青年的夏令營、冬令營以及專業團體方面的參訪考察。他認為,這些活動都有著非常好的基礎,除了繼續推動外,兩岸青年之間的交流發展到現在,應該要進入到更為實質和深層次的階段。

 

圖片默認標題

 

全國政協委員、廣州市臺聯會長鄭廣臺接受國際臺記者採訪(攝影全國臺聯程朔)

 

“我覺得特別是在這些(夏令營等)交流活動中,要賦予一些實際性的考查交流內容,更好地去滿足台灣青年需求、需要。通過考察企業,跟企業界的交流,可以讓他們更好地了解大陸發展,也通過他們在台灣的優勢,(可以)到大陸發揮出來。我相信兩岸這種結合、融合就會更加順暢、更加好。”

 

“兩岸青年交流融合是潤物細無聲的過程,未來應更多強調多樣性與包容性。”來自泉州的全國政協委員、同時兼任臺盟中央兩岸文化交流委員會主任委員的駱沙鳴表示,我們要改變過去先設計活動再讓台灣青年參加進來的老模式,按照“供給側”改革的新思維,設計出台灣青年需要的交流活動,真正實現俞正聲主席在政協報告中所説的“體驗式”交流互動。

 

“體驗式的交流一個就是能夠讓它融入到裏面來,一定要互動,不是單方面的接受,甚至在交流當中可能會有交鋒,但最後要達到交融,求同化異。”

 

駱沙鳴委員告訴記者,作為與台灣一水之隔的福建,與台灣島內青年始終保持著良性互動,比如深受兩岸青年歡迎的閩南語歌星選拔賽、兩岸大學生圍棋以及辯論賽等校際交流活動就是通過加強對兩岸四地青年在中華傳統文化上的教育和熏陶,來加深他們的家國情懷、增加他們的記憶與文化認同、民族認同乃至國家認同。駱沙鳴委員表示,希望台灣青年能從心裏真正認同兩岸共同的家園和命運體。

 

“在經濟上,更多的是講融“合”,合作的合,在做(兩岸青年)這項工作時應該更多地融“和”,和平的和。這個“和”是心靈的契合,要有一種和諧、平等、互相認同與包容的態度,在一國兩制框架和一個中國原則下,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最終來自祖國的和平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