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演員葉少蘭:現在平均每年消失一個劇種

京劇演員葉少蘭:現在平均每年消失一個劇種

 

“你要想成為角兒,不能不以嚴格標準要求自己。藝術不能湊合,首先要肯吃苦,要做明白的演員,不要做糊塗的戲匠。”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京劇小生葉派傳人葉少蘭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達了他對青年京劇演員的期許。

 

葉少蘭提到,京劇是非常程式化的表演。“許仙是一個夥計,穿福字履、穿素服,他的走法是兼具民間特色和戲劇舞蹈化的小生走法;還有‘窮生’,又是另一種走法。京劇要符合人物特點,現在很多人並不在意這些區別,沒有下功夫練基本功,這就違反了藝術規律和藝術標準。”

 

“京劇的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要靠紮實的基本功和藝術處理來呈現才有感染力。京劇是‘角兒’的藝術,不管經濟社會發展到什麼程度,作為戲曲演員,首先要肯吃苦,有角兒才有戲,有戲才能活。”葉少蘭回憶,從小練功時盔頭、甲衣等“全副武裝”大概有二三十斤,學戲沒少挨過父親的打。“父輩叫‘打戲’,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一天不是在舞臺就是在練功場,業餘時間還要苦練‘私功’,成就舞臺上的帝王才子,台下不知要吃多少苦。”

 

今年,葉少蘭的提案依然涉及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我們的戲曲藝術都來自於民間,不能在民間失掉我們的民族文化。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京劇也是如此。京劇200多年來,就是通過不斷創新才有今天的局面。”

 

葉少蘭説,京劇最大的特色是不受時空限制。

 

“今天不論如何創新,都不能失掉京劇的本體,沒有本體就沒有生命力,有人才、有紮實的基本功,才能保證藝術品質。我一再呼籲,在革新創造大踏步前進之時,一定要注意革新與品質的關係。”

 

他認為,戲曲的眾多流派都是在不斷創新發展中形成的,要特別注意方向與藝術的關係;希望通過國家扶持,恢復部分已解散的劇團,更好地傳播文化藝術。“普及公共文化,讓廣大鄉村一年至少能看到一場演出,僅靠現有劇團無法實現。”他在調研時發現,在2012年左右,368個劇種只剩下200多個,現在平均每年消失一個劇種,劇團消失得更厲害,“為了真正使廣大群眾特別是鄉村能享受到新時代的文化紅利,現存劇團要積極深入基層為廣大群眾演出,更要將民間散落的劇團組織起來。”

(本報北京3月13日專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