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出書憶柳青:和農民一起吃住寫出《創業史》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6-03-15 15:12:10 | 來源: 長江日報 |
38年前,一位本名劉蘊華、筆名“柳青”的作家,留下了一部未完成的小説《創業史》。這部反映我國農村合作化進程的作品,被認為是當代現實主義文學經典之作。
時逢柳青誕辰100週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日前出版《柳青傳》,作者是柳青的女兒劉可風。近日,劉可風接受長江日報記者採訪,她告訴記者,出這本書是她多年來的願望,希望把父親的一生、不為人知的一面告訴人們。
他寫小説不是深入生活,而是融入生活
“他寫小説不是深入生活,而是融入生活,和角色吃住在一塊,”劉可風講述,1954年初春,柳青開始寫作《創業史》,他很快感到,情節的發展在因果關係、邏輯過程上有缺陷。於是,他決定吃透蟆河灘的歷史,奔波在熟悉本地歷史的老人間。
生産隊的飼養員大多是老人,所以,柳青經常到各隊的飼養室去。有個姓姚的飼養員,稱得上“歷史通”,但他不愛説話,脾氣倔,不愛搭理人。柳青多次想和他“親近”,但都遇冷臉。
柳青為接近老姚,絞盡腦汁。他了解到,飼養員大多愛養鴿子,這幾乎成為姚老漢生活的唯一樂趣。於是,柳青到飼養室不問“正事”,姚老漢看鴿子,他也看,老漢喂,他也喂,還向姚老漢請教鴿子的習性、特徵等,兩人一天比一天話多。
到北京開會前,柳青承諾姚老漢:從北京給他帶回一對好鴿子。幾天后,鴿子是帶回了,但到家的那個晚上,柳青暫時放在床下的鴿子,被貓解了饞,只能把“遺憾”送給對方。老漢感動了。之後,面對柳青打聽的各種問題,老漢滔滔不絕,有問必答。
在寫作中,柳青堅持“寫出人物的感覺”,他曾説:“這就要求作家深入生活。作家要具有人物的感覺,不是體驗一次就能達到的,而是反復體驗,反復思考,才有可能具有寫出這類生動細節的能力。”
“他的最大特點 就是人物鮮活”
《創業史》是特定時代的産物,在劉可風看來,柳青小説最可貴的在於鮮活、真實,“能用人物形象,完全再現那個時代風貌,寫出來的人,活生生就在你眼前,可視可觸,這非常不容易。”劉可風認為,這種能力來自觀察、積累,柳青和農民生活在一起,用豐富的所見所聞、生活感深來塑造的人物,自然更生動、豐滿。“去一個地方住個三五天,觀察生活,只能叫采風,但父親卻是和農民吃住一塊很長時間,前者膚淺,後者深厚。”
柳青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且風格獨特。劉可風分析,雖然柳青的現實主義少不了虛構成分,但他貼近寫作對象,將對多個對象的觀察融入一個角色中,很多角色的經歷,是真實發生過的,這樣才有概括性,能概括整個時代。
“用一個人物的視角觀察世界,是父親最珍視的一種寫作手法,也是他寫作最大的特色,用他的話講,就是‘我要變成這個人’。如果對人物沒有反復、真切的體會,是不可能達到的。”
劉可風認為,柳青的文學,除了文學價值,還表現出極強的歷史責任感。“他想通過他的文學創作,概括建國後,農業合作化、社會主義改造的全過程,這無疑是難度極大的,也是他《創業史》等作品最大的成就。”柳青用自己的小説,探討中國農業應該走怎樣的路,如何讓新中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度,並提供了鮮活的例證,引領人們去尋找那條正確的路。
在皇甫村家裏
新作不能超越自己,寧可燒掉
寫《創業史》第一部,柳青四易其稿。
1956年完成第二稿時,他認為仍沒有達到自己的既定藝術目標——“寫出人物的感覺”。為此,他在困惑中停筆兩年。
1958年,經過大量研究,他再次動筆,“終於寫順了”,寫作上了新臺階。在大量探訪的基礎上,書中角色的思維方式、語言特點都是角色的,而不是作者敘述的。
為精益求精,去除瑕疵,他又寫了第四稿。柳青體會到:“藝術的創造是這麼艱苦呀!向上攀登,一個臺階比一個臺階更難。”
劉可風説,那個時候寫作,刪改只能手寫,柳青有個習慣,不管改動大不大,改稿時都會重新謄寫,每稿的稿紙都是乾乾淨淨的一摞紙。“四稿稿紙裝了整整一個皮箱。”
一次,柳青生病,拉痢疾,最嚴重的一天,在便盆上坐了四十幾次,柳青乾脆拿塊寫字板,放在膝蓋上,堅持思考、改稿,咬牙拼命寫作。
劉可風告訴記者,柳青在藝術上對自己很苛刻:每寫一本書,一定要比前一本有提高,不然寧可作廢。
《銅墻鐵壁》之後,柳青想寫一部長篇小説,反映縣裏幹部組織農戶治蟲、搞好農業生産的經過,經過多次修改,但仍感覺沒有超越《銅墻鐵壁》,所以,他放棄了出版。“父親讓我把稿紙燒掉,書稿連名字都沒有起。”
出手幫妻子改“退稿”
1954年,柳青妻子馬葳偶遇一位志願軍的未婚妻,交談後得知,她的未婚夫在朝鮮戰場負傷後,她主動到婆家照顧老人,這讓馬葳深受感動,並寫了一篇短文《一個好姑娘》。
寫好後,柳青鼓勵她投稿。不久,稿件被退回,柳青讓她修改後再投,又被退回。如此往復多次,馬葳失去信心,“我寫不了,你給我改吧!”
柳青沒有幫她改,對她説:“沒有許多次修改的經歷,你怎麼能學會寫文章?修改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提高的過程。”經過多次修改,文章雖然提升很大,但依然被退回。為不打擊妻子寫作的興趣,柳青出手改了一次,寄出後《人民日報》發表了。
忘我“自演”揣摩角色
劉可風回憶,為了讓自己更好地進入角色,柳青開始“演”角色,在寫作時習慣性的踱步中,他會不自覺地兩隻腳蹺著走,或手中端個什麼,一副很生氣的樣子,嘴唇還在動彈。一次,他正在“演”,幾位區裏的幹部突然來訪,他哈哈大笑:“你們來了,坐!”其實,他心裏相當沮喪,來訪打斷了他最佳的創作情緒,但體諒幹部們的辛苦,他並不計較。
“人的干擾,他忍了,雞的干擾,他沒有克制。”劉可風説,有一天,柳青正在寫作,人物就在眼前,語言已到筆尖,偏在這時,自家母雞開始下蛋,並高一聲低一聲地發出叫聲,讓柳青的靈感頓時消失。他按捺不住激動,轉身回到臥室,拿起鳥槍,衝出小院,啪的一聲,母雞斃命。很快,他自己感到莫名其妙,為何這麼憤怒。
劉可風回憶,柳青經常思索到半夜才上床,翻來覆去,又爬起來,再寫幾個字,又睡下,再寫、再躺下。一次,通信員小張看到柳青房裏亮著燈,便走進來看看,柳青讓他幫忙打盆洗頭水。之後,小張三次進房,都看到柳青在往頭上抹肥皂,原來是思索情節入了迷,忘記了早已洗過多遍,留下一盆稠稠的洗頭水。
《創業史》出版後,柳青收到稿費,一萬六千多元,但他早已想好:《創業史》(包括以後幾部)的稿酬,將全部捐獻給本地建設。有人勸他,把稿費給孩子們留點兒,他説:“娃們將來要靠自己勞動養活自己,他們大了要給社會做貢獻,給國家創造財富。”
創作如此艱苦,堅持不懈為了什麼?劉可風説,他真心愛文學,甚至癡迷,所有的困難都不至於動搖對文學的決心、意志。
《柳青傳》
劉可風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記者宋磊 通訊員腳印
新聞推薦
- 兩岸攜手工程創新 推進綠色低碳發展2024-11-25
- 第四屆海峽兩岸(廈門)青年企業家籃球邀請賽落幕2024-11-25
- 馬龍確定訪台,台灣球迷直呼“請假去看龍哥”!2024-11-25
- 朱立倫強調“中華民族是根、中華文化是本” 馬英九12字批賴清德“新兩國論”2024-11-25
- 青春相約·逐夢燕趙——2024首屆冀臺冰雪嘉年華暨冰雪産業推介會在張家口市舉辦2024-11-25
- 臺胞“首來族”的專屬福利——福建土樓(永定)景區免票之旅盛大開啟!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