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世界看到真實、開放、自信的中國——外國記者積極評價中國兩會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16-03-16 10:09:08 | 來源: 人民日報 |
“聚光燈”下的中國兩會,吸引世界目光。“十三五”開局之年,3200多名中外記者參加兩會報道,其中外國記者超過千人,分別來自65個國家和地區的234家媒體。兩會平臺讓“中國聲音”通過全球媒體的鏡頭和話筒傳遍世界,也讓世界看到一個真實、開放和自信的中國。
充分開放——
中國的做法值得讚賞
無論是新聞發佈會還是記者會,抑或是“部長通道”、代表團組開放日,外國記者針對熱點話題頻頻發問,忙碌的身影隨處可見。肯尼亞無線傳媒集團K24電視臺新聞編輯卡洛琳·姆萬基、贊比亞《每日郵報》網絡版新聞編輯昌達告訴本報記者,他們應中非新聞交流中心的邀請而來,在兩會記者會上獲得提問機會,當時興奮得連自己的名字都忘記介紹了。
尼日利亞最大報紙《太陽報》主編伊肯內·埃梅烏是近年來第一個在兩會上提問的非洲記者,這讓他到現在想起來還開心不已。他説,兩會在中國的政治“日曆”上是非常重要的大事,這從前來參與報道的媒體大軍的數量上就可以略知一二。
坦桑尼亞《公民報》首席政治記者埃利亞斯説,在兩會上看到不少來自西方國家和非洲的記者忙碌甚至爭搶的身影,新聞發佈會上尖銳的提問“顯示出中國兩會的開放程度很高”。
馬拉維時代媒體集團高級經濟記者金斯利·詹西是第二次來中國。他對中國兩會的開放程度印象深刻。“外國記者同中國記者一樣,有機會採訪這樣高級別的會議並獲得提問機會。在會議的開放度方面,中國政府的做法值得讚賞。”
展現自信——
拉近政府與民眾距離
韓國《中央日報》駐北京總局、特派記者申庚振説,真正參與到兩會報道中,就會發現中國很民主。特別是可以就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直接採訪到不少代表委員,這讓他對自己今後在北京的新聞報道工作充滿信心。
相比去年,俄羅斯塔斯社記者阿列克謝認為自己今年收穫更大,除了獲得向大會發言人傅瑩提問的機會,中國農業部部長也接受了他的採訪。他説:“這對外國記者是極大鼓勵。”
兩會期間舉行的多場新聞發佈會釋放了大量令人感興趣的信息,外國記者還可以自由採訪兩會代表委員。南蘇丹《今日報》記者瑪麗·波尼·育古直言自己從兩會的採訪報道中“學到了很多東西,找到了很多很好的話題”。
印度《人民力量報》高級記者泰克昌德·索納瓦尼和孟加拉國《獨立報》高級編輯帕爾文·艾哈邁德都對兩會代表委員認真聽會履職印象深刻,對中國政府真誠地回答民眾和媒體的提問點讚,認為這展現了中國的“智慧與自信”。
烏干達《新願景報》高級記者塔迪歐説,2015年兩會上,代表委員共提交至少6000份議案提案,其中大多數都被採納或予以落實,此次“部長通道”上部長們主動發聲,讓人印象深刻,也展示出中國政府的開放坦誠。利比裡亞《側影日報》主編弗裏德里克·蓋耶則從中感受到中國政府拉近與民眾間距離的努力。
埃及中東通訊社駐京記者蘭達感受到中國政府與民眾之間的溝通越來越自由順暢,許多民眾關注的熱點問題都得到了積極回應。
民主決策——
重視國家和人民利益
來中國前,詹西從西方媒體那裏聽説的中國是一個缺乏包容的國家,而今,他由衷地説:“中國之行徹底顛覆了我之前的印象。”他真切感受到,中國兩會與西方媒體所描述的並不完全一樣。在西方國家的政治模式中,議會時常出現打架鬥毆現象,各黨派目標不一,難以切實合作。“中國的政治制度讓我明白了什麼是親密無間的合作精神。”他説,代表委員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深知自己是在為國家和人民服務,這是一種非常和諧的狀態,也反映出中國共産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
巴基斯坦國家電視台資深記者、政策分析家蘇爾坦·哈裏在中國南亞新聞交流中心的幫助下完成兩會採訪,他在為中國兩會撰寫的文章中指出,中國的民主制度不同於西方的民主制度,雖然有時會被誤解,但符合中國文化和社會的需要。中國兩會也是觀察中國立法和政治協商的最佳窗口,代表委員就經濟、軍事、外交等議題進行審議和討論,努力達成中國前進的目標,這正是中國民主不可或缺的部分。
阿富汗國家廣播電視臺製片人巴希爾·艾哈邁德·薩米姆認為,兩會代表委員在短時間內就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議題進行廣泛探討,暢所欲言地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設性方案,體現了民主開放、和諧高效的特點。
“中國讓全世界的媒體參與兩會報道,了解自身的政治結構、和平的外交政策及經濟增長目標等,我之前從未有過這麼棒的體驗。”巴基斯坦國家電視臺製片人塔利布·侯賽因認為,兩會代表委員涵蓋範圍廣,這反映出中國決策的民主。
今日俄羅斯國際新聞通訊社北京分社社長阿列克謝·葉菲莫夫在人民大會堂親眼見證了兩會的開會情形:“與會者有時會有不同意見,在會上難免互相爭論,但這種爭論是正常的,是開誠布公的。他們互相尊重,通過討論達成共識。”
尼泊爾《加德滿都郵報》編輯桑吉夫·吉利也有同樣的感受:“兩會上,代表委員積極表達人民的心聲,為老百姓的利益奔走呼籲。”
塔斯社北京分社社長基裏洛夫看到,解決問題不僅是中國政府的事情,普通民眾的意見和建議也得到了重視,“這充分體現了中國的民主”。
(人民日報電 記者王新萍、張光政、張夢旭、倪濤、楊迅、趙明昊、暨佩娟、劉睿、宋豪新)
新聞推薦
- 打通供應鏈 打造“共贏鏈”——中國汽車産業“鏈”起全球2024-11-28
- 東航第9架C919入列 國産大飛機首度實現客艙局域網服務2024-11-28
- 一場兩岸青年的“雙向奔赴”卻讓民進黨當局風聲鶴唳,他們究竟在怕什麼?2024-11-28
- 2024年“遷臺記憶”臺胞祖地行活動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啟動2024-11-28
- 第八屆台灣創藝生活節在深圳成功舉辦2024-11-28
- “最炫民族風”兩岸交流活動開啟清臺民族交流新篇章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