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棒”非遺技藝的90後:在守望中踽踽前行

“接棒”非遺技藝的90後:在守望中踽踽前行

孫衛把皮影戲與流行動畫片結合,以“跟上時代潮流”。孫衛供圖攝

 

“接棒”非遺技藝的90後:在守望中踽踽前行

圖為孫衛表演皮影戲。孫衛供圖攝

 

“很少有年輕人願意學皮影戲,即使學了能堅持下來的也不多。我是真心喜歡,想一直幹這行。”19歲的孫衛告訴記者,“人給皮影傳輸了生命,但皮影卻演繹著精彩人生。”

 

孫衛的爺爺孫景發,作為孫家皮影的“掌門人”,是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孫家皮影社已有百餘年曆史,自小受家庭熏陶,孫衛14歲正式跟爺爺學皮影戲。

 

陜西文化底蘊深厚,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較為集中的地區。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非遺技藝面臨青黃不接的困境。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副主任王智告訴記者,非遺項目多基於傳統農耕文化,不完全符合現在的環境和條件,對年輕人沒有吸引力,如今大多非遺技藝都面臨瀕危狀況。

 

孫衛學習皮影的初衷是為了幫助爺爺。他告訴記者,“有次演出前,一個人臨時不能來,無法演出,爺爺四處找人搭戲,到半夜都找不到。”讓爺爺不再“求人”是他學皮影的重要原因,但他也承認自己越來越喜歡皮影戲。

 

但孫衛也感到“孤單”,他的同齡人沒人願意幹這行。“每月表演收入兩千多元,很難養家糊口。”孫衛説,這讓很多年輕人望而卻步或半途改行。

 

“前幾日托一個唱戲的朋友幫我找點演出,他説自己已經改行了,勸我也早點規劃未來,想條出路。”孫衛説,朋友的話讓他頗為尷尬。

 

與許多默默無聞的民間技藝相比,華陰老腔無疑是“幸運兒”,從瀕臨失傳到登上猴年央視春晚,老腔“一夜爆紅”邀約不斷。21歲的張猛已登臺表演了五六場。在一群老前輩中,他每次登臺都很“顯眼”。

 

張猛的爺爺張喜民是華陰老腔的傳承人。張猛告訴記者,老腔走紅後並未改變傳承困境,班子中年輕人不多。除了收入不理想,許多人也不理解老腔,很難沉下心學習。正在福建上大學的張猛曾為同學表演老腔,但“幾乎沒人聽得懂,也沒人願意了解。”

 

“以後有可能從事老腔表演,也有可能找份完全無關的工作。”張猛説,他對老腔有一份責任和難捨之情,但也不得不考慮現實情況。

 

19歲的孫衛仍在努力讓大眾接受碗碗腔皮影戲。他把皮影戲與流行動畫片結合,以“跟上時代潮流”。孫景發並不排斥孫子的革新,儘管與自己表演了大半生的皮影有很大不同。

 

“等攢夠了錢自己開個店賣皮影,再搭個固定的班子,唱好碗碗腔皮影戲。”談及未來,孫衛有著自己的規劃。

 

在王智看來,非遺傳承不是簡單培養年輕人的依次遞補。不僅要培養傳承人的技藝和觀念,也要加強公眾對非遺文化的認識。“保護非遺是跟時間賽跑,跟生命賽跑,跟城市化進程賽跑,跟人的觀念賽跑。”他説。(完)

中新網記者 阿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