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遊台北話“故宮”

初遊台北話“故宮”

台北101大樓前“溫馨一家”雕塑 於世文 攝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台灣詩人余光中詩作《鄉愁》中的佳句,寄託了詩人對故鄉與祖國的思戀之情,一種特別的感傷深深埋在海峽兩岸人民的心中。2015年末,初抵台北,終於來到嚮往已久的寶島,飛機落地,心情激動。

 

圖片默認標題

 

“遙遠”的寶島似變得親近。一個冬日午後時分,我們同女兒結束港澳遊,乘香港國泰航空CX406航班離港赴臺,經1個半小時飛行抵達台北機場。雖早在課本裏知道台灣是祖國第一寶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1624年被荷蘭侵佔,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率眾驅逐海寇,收復台灣。甲午戰爭後日本又于1895年侵佔台灣,腐朽的清廷束手無策,直至1945年抗戰勝利歸還中國,日治寶島整整50個年頭。眾所週知,1949年後,海峽兩岸有60年隔絕的歷史,直至2008年終於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實現“三通”,骨肉同胞方可往來。憶昔撫今,知寶島可愛,但總覺得遙遠,常有李白所吟“三山半落青天外”的感嘆。然而,現在真的到台北了,過往“遙遠”的感覺漸漸淡化。遊走台北,導遊吳智偉、一個細心的台灣小夥不時傳遞著台灣同胞的熱情。從遊覽台北地標性建築“101”大樓、行走自由廣場、參觀台北故宮、觀賞街頭雕塑及“月亮公交車”到漫步西門町夜市、新店老街和碧潭吊橋,所見所聞,一種“回家”的感覺油然而生。眼前同胞的著裝與大陸同胞無異,耳邊語言是無障礙的臺腔普通話;放眼街名,南京路、重慶路、鄭州路、漢口路……那麼熟悉;看看街匾,“雪王冰淇淋”、“金峰魯肉飯”……滿眼中文,感到這裡就是神州故土。

 

圖片默認標題

台北故宮正館一層的孫中山像  

 

圖片默認標題

閨蜜相約在台北街頭“LOVE”雕塑前留影 於世文 攝

 

“台北有‘三多’,摩托車多、‘小黃’(黃色計程車)多、便利店多”,在台北街頭聽身邊一位小夥這樣説。可不是嗎!滿街摩托車呼嘯而過,有些摩托車在“小黃”縫隙中蜿蜒穿行,目光所及就能看到三家“7-Eleven”便利店,這“三多”真是台北一道風景線。隨意走進一間“7-Eleven”,不足百米麵積,食品、飲料、日用品、服裝、文具、小工具等樣樣俱全,“這邊設有ATM機和ibon等服務系統,訂鐵路票、買演出票、繳水電氣費、快遞、取款、複印、打字、請家庭教師、找保姆……全方位服務;這裡的便當就有23種,任意選。”店裏一位小夥熱情地説。“我們稱‘7-Eleven’是‘心愛的小七’、‘萬能店’,它24小時服務,幾乎無所不包,有什麼事都可以找‘小七’”。旁邊一位操臺腔普通話的女士説。我們用銀聯卡在ATM機上取了一些新台幣(按當日匯率計算)、花53元新台幣買了一份導遊推薦的滿漢大餐速食麵,那裏還有顧客免費使用的清潔洗手間,真的很方便。沒想到這滿街遍佈的“小七”也給人一種“回家”的溫馨。

 

圖片默認標題

台北故宮特展中的郎世寧畫作“十駿圖之雪點雕” 於世文 攝

 

陌生的台北故宮,熟悉的華夏文化。“不看故宮,不算到台北。”出發前就渴望好好看看台北故宮。晨霧籠罩,細雨濛濛。我們按行程來到台北市郊陽明山腳下,穿過一座氣勢宏偉的石柱牌坊,看到一座依山而建的中國傳統式宮殿建築,淡藍色琉璃瓦屋頂覆蓋著米黃色墻壁,白石欄杆環繞在青石基臺之上,風格清麗典雅,這就是台北故宮。吳導説,台北故宮建於1962-1965年間,佔地16公頃,正館是面積7200多平米的4層樓房,1966年啟用時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台北故宮博物院。正館一層大廳安放著孫中山先生的銅像。台北故宮藏有69萬件文物珍寶,呈現著5000年中華文明之美,這些文物多是宋元明清的皇家收藏,主要來自北京故宮。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立於1925年,自1933年起,為避戰亂大批文物從北京故宮運抵上海,輾轉南京、貴州、四川後再運回南京,1948年末2972箱文物精品跨越台灣海峽被運到台灣,歷史造成兩個故宮隔海相望。台北故宮文物囊括銅器、玉器、陶瓷、雕漆、琺瑯器、雕刻、書法、古畫、碑帖、刺繡及緙絲、圖書、文獻等14個大類,經常展出文物約5000件,會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各種特展;對字畫、織繡等易損文物每季度或半年更換一次,這樣將全部藏品輪展一遍需要32年。因此,宋徽宗趙佶的字畫《唐十八學士圖卷》、王羲之的行書代表作《快雪時晴帖》,不是隨時來的遊客都能看到的。但遊客總能在輪展或特展中觀賞到不同的稀世珍寶和常年展出的鎮館之寶。我們乘電梯到二層展廳,那裏是書畫和陶瓷的常設展廳,看到新石器時期出土的陶土、銅器、玉器直到秦鐵、宋瓷、清象牙製品,其中宋汝窯青瓷奉華紙槌瓶、宋定窯嬰兒枕、清17層可獨立旋轉鏤空牙雕球及清“東坡夜遊赤壁”雕橄欖核舟等都是令人讚嘆的稀世珍寶。

圖片默認標題

台北故宮特展中的郎世寧畫作“花陰雙鶴”於世文 攝

 

觀賞鎮館三寶。接著,我們興致勃勃地到三層去看翠玉白菜、毛公鼎和肉形石鎮館三寶。不巧,12月27日參觀當日正值台北故宮南院區(嘉義)開幕在即,那棵來自紫禁城永和宮的“翠玉白菜”被護駕運去南院區站臺助興,無緣觀賞,實感遺憾。但看到玻璃罩內的“毛公鼎”和“肉形石”也令人欣慰。西周晚期銅器“毛公鼎”來自南京故宮博物院,雙耳寶鼎高53.8釐米、圓徑47.9釐米,足呈馬蹄形,內壁鑄銘文32行、計499字,其內容是記載周宣王告誡及賞賜大臣毛公的策命銘文,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被視為成熟的西周金文書法典範。這件我國迄今出土銘文最長的青銅器,對研究我國冶金史、文字史和西周史等均具有重要價值。“肉形石”是清康熙年間的天然碧玉,它酷似一塊層次分明、紋理清晰的五花肉,色澤逼真,肉汁欲滴,令人垂涎三尺。只是按博物館通規不能攝影,無法用照片和大家分享。這“肉形石”也是來自北京故宮的稀世珍寶。再回到一層,瀏覽明清版畫特展《匠心筆蘊》,此展分為“書中有畫”、“版畫創意”、“雕鏤妙技”及“古今匠心”4部分,看到明.湯顯祖所撰《牡丹亭還魂記》中的版畫插圖,頗具視覺效果;而清初版畫已在木版鏤刻基礎上吸納了西方銅板摹印新技術。顯然,自明萬曆迄清乾隆年間的版畫發展極為迅速。

 

兩岸故宮同慶華誕。為慶祝故宮90華誕,“故宮九十,生日快樂”8個金色大字寫在台北故宮主館前白石欄杆間的巨大綠色斜面上,十分醒目,許多遊客冒雨在這裡留影。“神筆丹青——郎世寧來華300年”和“天保九如:新增文物選粹”兩個特展以及台北故宮與台灣中華郵政合作發行的“清.郎世寧古畫郵票”系列,都是台北故宮共慶故宮90華誕的重頭戲。意大利傳教士郎世寧1688年生於米蘭,1715年來到中國,長達51年在康、雍、乾三朝內廷供職。看到雍正元年(1723年)郎氏為皇帝登基繪製的《聚瑞圖》、雍正六年(1728年)完成的《百駿圖》長卷及《花陰雙鶴》佳作。在展出的郎氏百組精品中,《八駿圖》、《海天旭日圖》、《弘歷挾矢圖像》、《弘歷圍獵聚餐圖軸》、《果親王允禮像冊》、《弘歷扎什倫布寺佛裝像》、《孝賢半身像圖》及《慧賢朝服像圖》8件展品是向北京故宮商借的,這樣使郎氏繪畫發展脈絡更加完整。郎世寧有很多花鳥作品,《畫孔雀開屏》引人注目,用色線勾勒的孔雀羽毛層次分明,具有質感,孔雀頸胸的光亮白色更顯光影變化。據介紹,作為孔雀背景庭院中的青苔奇石則由清宮畫師金廷標、方琮所繪,因此,《畫孔雀開屏》是多人合作的成果,它糅合了中西畫風,被視為“中西合璧”技法的開山之作。

 

以現代技術播撒中華文化之美。到台北故宮地下1層手信店,看到從陽傘、手機鏈、筷子架到明信片等琳琅滿目的“翠玉白菜”系列紀念品,還有“肉形石”吊墜、“朕知道了”康熙真跡多色膠帶等受遊客歡迎的紀念品。那“翠玉白菜傘”最受遊客青睞,傘收著是“翠玉白菜”造型,打開後是一把別致的遮陽傘,且有防紫外線、防風等功能。吳導説,台北故宮的文化創意産業綜合能力,在世界博物館中居第四位,僅次於法國盧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其現有文化創意産品已逾5000種。前任院長周功鑫強調“藏品是博物館的心臟,教育是博物館的靈魂,研發文創産品則是教育功能的延伸。”她渴望“讓觀眾把觀展的美好記憶帶回家,讓更多人愛上博物館”;“必須讓典藏文物煥發光彩,持之以恒地像種子一樣把華夏文化之美播撒出去。”現任院長馮明珠説,台北故宮堅持藝術授權做文化創意産品,所看重的不僅是利潤,而是讓典藏活起來,親近民眾、進入當下生活,讓中華文明得到傳承與發展。據介紹,台北故宮正在研發“帶著故宮走”APP,將很快建成數碼博物館。這樣,一個數字化故宮,從打破圍墻到隨身移動,既緩解了文物展出與保護的矛盾,也讓更多觀眾通過方便途徑感受華夏文明的魅力。

 

走出台北故宮,思緒萬千,不禁憶起多年興趣所致一直關注的兩岸故宮交流往事。2002年末,時任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訪台,開啟了兩岸故宮院長的首次接觸;2009年早春,時任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來訪紫禁城達成“八項共識”,被稱為“破冰之旅”,同年,北京故宮借出37件文物支持台北故宮辦雍正大展;2011年,兩岸在台北合辦“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轟動世界;台北故宮現任院長馮明珠坦誠表示,“兩岸故宮的交流合作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現在共慶故宮90華誕,台北故宮再借去8件郎世寧畫作……台北故宮文物來不了北京,北京故宮文物陸續借往台北,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近年兩岸故宮的交流已發展到機制化、常態化新階段,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兩岸故宮同根同源,血脈相連,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共同構成中華傳統文化的靈魂所在。儘管當下鋻於台灣領導人更替、讓人對兩岸合作與交流前景有所憂慮,但堅信歷史仍會朝著骨肉親情、融合發展的航標邁進,堅信台北故宮文物到紫禁城展出的時日遲早終會來臨。(馮 霄/文 於世文/攝)

 

圖片默認標題

台北戲劇院 於世文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