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祿:掃墓祭奠日為何叫“清明節”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6-03-29 11:34:41 | 來源: 中國網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詩句淒美,扣人心扉。不知您在欣賞之時,腦海裏有沒有閃現出一個大問號?一個掃墓祭奠先輩、先烈的節日,為何就叫清明節呢?似乎有點名不符實。因為我有,所以我想打開歷史的塵封,回到清明節的源頭,以探究竟。
那是戰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國家內亂而逃往國外。逃亡之路,顛沛流離,生活極為艱苦,每天不僅見不到葷腥,且常處於饑餓狀態。有一次,重耳餓得頭昏眼花,實在走不動了。隨從介之推救主心切,就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炒了盤香噴噴的菜,讓重耳吃了充饑,就這樣,總算度過了鬼門關,找到了落腳之地。十幾年後,重耳時來運轉,返回晉國,當上了國君,也就是晉文公。
登上國君寶座後,重耳重賞跟隨過他的有功之臣。不知什麼原因,唯獨忘了介之推。也不知道介之推當時是怎麼想的,他沒有去找重耳邀功請賞,要名要利,而是帶著老母親去綿山隱居起來。這事傳開後,重耳羞愧莫及,親自帶著人去請介之推。介之推拒受封賞,不肯出山。綿山山高林密,難以找到他的影子。重耳無計可施,卻忽然想起介之推是一個孝子,便下令放火燒山。心想,山上起了大火,你一定會帶著老娘跑出來的。卻不想這把大火沒把介之推逼出來,反而把他母子二人都燒死了。
英雄壯舉並沒因此結束,傳説介之推面臨洶洶大火想了很多、很深。想通之後,他把自己的食指咬破,用血寫下一首遺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
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終不見,
強似伴君做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
願政清明復清明!
打這以後,晉文公就以“清明節”紀念介之推,後來逐漸在華夏大地普及。從故事源頭不難看出,對忠貞傲骨的推崇,對清明政治的期盼,才是清明節的本意。
今天,我們過清明節,追憶、祭奠先人的儀式和禮節是需要的,這是感恩之心、孝敬之情,更是人性的彰顯,人不能數典忘祖。但是作為為官者來講,僅僅掃掃墓、祭祭祖還是不夠的,既然國家已把它定為法定節目,在過清明節的時候,就要靜下心來認真想一想,如何做到“清政廉明”?為官者做好了,不貪不沾,兩袖清風,自然會帶來政治清明,國泰民安,這樣就能使清明節過得更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意義!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微視頻|合作共贏 惠及世界2024-11-05
- 數讀中國|跨境電商主體活躍 貿易新動能加速釋放2024-11-05
- 從“接訂單”到“造需求” 潮玩之都“玩”出新花樣2024-11-05
- 兩岸(川渝)青年就業創業發展交流會在成都舉辦2024-11-05
- 兩岸媒體人點讚“兩路”精神2024-11-05
- 漳州臺商投資區首家國企超市正式開業202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