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景德鎮八旬非遺傳承人:技藝永無止境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6-03-07 14:54:49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春日暖陽,投射在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內,一排排整齊的泥胎碗列于木架上,享受著“日光浴”。木架之側,一位精神矍鑠的白髮老者手按木棒,飛快地轉動面前轆轤車上的砂輪盤,再將盤上的制陶泥土拉捏成瓷碗形狀。
這裡是景德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傳承基地,景德鎮千年制瓷工藝在這個手工制瓷作坊得以一一呈現。白髮老者名為王炎生,現年81歲,他笑著告訴記者,他十歲開始學藝,至今有71年“工齡”了。
王炎生十歲那年,因家境貧寒,就跟著父親在景德鎮薛家塢一家作坊做學徒。父親王繩結是一位“拉坯”工,這是把瓷泥用手工拉製成瓷胎的一個工序。“拉坯”看似簡單,操作起來卻極為不易。
父親極為嚴格。在王炎生的記憶深處,“挨打”是最難忘的。“我十六歲時還經常被打”,王炎生説,拉坯非常難,跟泥土濕度、天氣溫度和操作時用的力度都有關係,一不小心做壞了一個,就會遭到一頓打。多年以後,王炎生的技藝才日漸成熟。
1949年景德鎮組建建國瓷廠,王炎生分到餐具組繼續拉坯,後來擔任車間小組長,1995年他調到景德鎮古窯,在景區進行生産性表演。在2006年,王炎生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他繼續留在古窯,向來參觀旅遊的世界各地遊客展示景德鎮古老的制瓷工藝。
“做100件泥坯,不可能100件都能成功。”王炎生表示,技藝是永無止境的,雖然他拉坯71年,但對自己的手藝始終不滿意。拉坯這一技藝,沒有十幾年的功夫,不能入得門徑,瓷器的形狀有大有小,最小的如玉藍定杯,直徑僅5釐米,大的如馬蹄品碗,直徑40多釐米,是最難拉的。
更難的,是傳統手工制瓷技藝的傳承問題。王炎生説,現在工廠都是用機器壓坯,傳統手工技藝被機器取代了。他想把技藝傳給孫子王小寶,孫子跟隨他學了四年,最終還是嫌收入低,跑去搞運輸了。
“兒子、孫子沒有一個人留在陶瓷行業了,”王炎生攤開滿是老繭的雙手説,這個行業的確很辛苦。
唯一讓老人感到欣慰的是,他收了一個慕名前來學藝的徒弟。這位徒弟是北京故宮的一位研究人員,專程跟隨老人學習了一年時間。
“景德鎮傳統手工技藝後繼有人。”王炎生望向日光下一排排雪白的泥胎碗,輕聲呢喃。(完) 記者 王昊陽
新聞推薦
- 習近平在山西考察時強調 努力在推動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上邁出新步伐 奮力譜寫三晉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2025-07-08
- 國防部:解放軍有信心有能力粉碎“台獨”分裂幻想2025-07-08
- 國家體育總局出臺《關於支持福建加快建設兩岸體育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措施》2025-07-08
- 以智賦能,以技逐夢!《智繪光谷·CMG世界機器人技能大賽》開賽發佈暨首場機器狗任務賽在武漢舉行2025-07-08
- 國際銳評丨螳臂當車!賴清德“台獨”謬論撼動不了國際社會一中格局2025-07-08
- “七七事變”88週年賴清德當局緘默無聲 台灣輿論:歷史不該被忽視不見202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