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髮現青銅時代遺址 還原數千年前的生活畫面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6-03-08 11:40:38 | 來源: 雲南網 |
遺址位於洱海邊
火葬墓頂部石塊堆砌
火葬罐套罐
大理又現青銅時代文化遺址!近期,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在大理州銀橋鎮磻曲村北一個緩坡地帶,發現了一個具有典型洱海區域青銅時代文化特徵的遺存。這裡的居民不僅耕田種地,甚至多以打魚為生。
遺址在哪?
磻曲遺址位於大理州銀橋鎮磻曲村北,處於蒼山三陽峰下的緩坡地帶,滇藏公路、大麗公路由遺址東側南北向並行而過。
為配合大理磻雲落白族人文度假建設項目,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大理州文物管理所、大理市文物管理所對該項目建設用地涉及的磻曲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
此次發掘面積1000㎡,選擇文化遺存保存相對完整和遺跡豐富的兩個區域:緊鄰三陽城城墻的北側發掘區為A區;距A區約100米的南側發掘區為此次發掘的B區,為青銅時代遺址。
A區多為火葬墓
●共清理火葬墓86座,墓葬26座。
多以石板圍砌墓壁,再以大石板作為蓋板,部分蓋板上還堆砌小石塊,少量僅以圓形土坑作為墓坑,大多墓坑中填滿木炭。葬具以帶蓋紅陶外罐、帶蓋綠釉內罐為主;部分燒骨貼有金箔並有朱書梵文。
以A區1號火葬墓為例,坑內放置火葬罐,套罐,外罐為帶蓋紅陶罐,內罐為帶蓋綠釉罐,內罐內放置燒骨。墓坑用幾塊扁平石板封頂,其上再堆砌小石塊。墓坑直徑約80釐米,坑底直徑約50釐米,坑深約60釐米。其餘墓葬以石板墓為主,均為明清時期墓葬。
B區更像生活區
●共清理灰坑58個、房址50座、活動面12處、溝12條、石砌建築13處,還有大量柱洞。
房址以地面建築為主,僅有一座為地穴房址。地面式房址多為長方形,少部分房址有門道。大多數房址沒有經過精細的墊土、夯築形成居住面,僅將地面略加修整使之平齊。
考古人員發現,廢棄房屋的堆積上會有新房屋的墊土,説明在這裡人類居住的時間較長,存在原地重建的情況。
這個區域的出土遺物以陶器、石器為主。
石器比較少
石器以磨制石器為主,數量較少,有斧、錛、鑿、穿孔石刀、鏃、網墜、礪石等。
陶器很豐富
陶片均為夾砂陶,以紅陶、紅褐陶、橙紅陶為主,有少量灰陶、灰褐陶。紋飾陶片較多,以刻劃、壓印或戳印為主,紋飾多施于頸、肩部,有刻劃菱格紋、波折紋、折線紋、人字紋等,多與點線紋飾于同一器物上,形成組合紋飾,具有典型的洱海區域青銅時代陶器的特徵。
根據陶器特點,大致可分為早晚兩期:早期陶器以夾砂紅陶、夾砂紅褐陶為主,有較多夾砂灰褐陶;晚期陶器以夾粗砂橙紅陶、粗砂紅陶為大宗,器形多較大,器壁多較厚重。
【專家分析】
聚落延續時間長 不僅種地還打魚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館員何林珊説,房址原址重建現象的存在,説明這是一處長期使用居住的、延續時間較長的聚落。
從出土的生産工具看,既有斧、錛類開荒耕種的工具,也有陶網墜、石網墜、石鏃等漁獵工具。斧、錛類石器磨制精細,採用的石材非本地常見,且存在殘器二次加工改制利用的情況。開荒耕地工具數量相對較少,而漁獵工具由於原材料豐富、加工簡易,數量相對較多,説明當時的居民不僅有農耕經濟,還存在漁獵經濟,且漁獵在經濟生活中可能佔更大的比重。
大理磻曲遺址B區的青銅時代文化堆積,是繼賓川白羊村、大理銀梭島之後,新發現的一處極為重要的遺存,其文化堆積保存完整、文化發展連貫、遺跡遺物非常豐富,既體現了洱海區域青銅時代文化的典型特徵,同時又具有自身的地域特徵,為構建洱海區域先秦時期考古學文化年代框架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原始資料。
【知識點】
青銅時代是啥時候?
青銅時代在考古學上是以使用青銅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青銅時代處於銅石並用時代之後,鐵器時代之前,在世界範圍內的編年範圍大約從西元前4000年至西元初年。中國在西元前3000年前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
春城晚報記者 楊質高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新聞推薦
- 兩岸“春帆共濟”,青年“同心築夢”!湖裏區成立首個臺青就業創業基地服務聯盟2025-02-21
- 外國智庫專家:美國新一輪關稅戰衝擊全球經濟2025-02-21
- 市場監管總局在助力兩岸融合發展方面有哪些舉措?一文了解→2025-02-21
- 《七子之歌》新一代傳唱人龍紫嵐:我要用歌聲講好澳門故事2025-02-21
- 潘賢掌出席全國臺企聯新春聯誼活動暨福州臺協換屆系列活動2025-02-21
- 臺商紮根福州、投資福州的決心信心始終未變2025-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