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香港“限苗令”不值得大驚小怪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6-04-01 11:02:27 | 來源: 環球時報 |
香港衛生署30日突然宣佈限制非香港本地兒童來港接種疫苗,從下月開始全港母嬰健康院每月只有120個名額可供非香港兒童預約接種疫苗,有需要時甚至會全面停止這類預約服務。這一“限苗令”立刻受到香港輿論的歡迎。
港府雖然未提作此決定的背景,但所有人都立刻想到內地前段時間爆發的問題疫苗風波,以及其所造成的部分內地家庭的恐慌。
前幾年內地居民入港搶購奶粉,造成港本地奶粉供應一度緊張,港府因此遭到輿論指責。近日內地網上出現赴港接種疫苗攻略,被認為預示著內地母嬰大批赴港有可能出現,港府應是怕陷入輿論被動,提前做出限制。
香港太小,人口規模僅為內地約1/200。如果內地母嬰蜂擁入港,那裏的正常機制的確會受不了。這也是香港與內地之間一個有普遍意義的比例關係,它對香港既是正面價值,也可能變成現實憂慮。
內地社會恐怕要理解香港社會對於背靠內地的“喜憂交加”,香港總體上因此得到了好處,但也會從自身利益盡可能“趨利避害”,有時處於矛盾的心態。比如港人既希望內地多把香港當做走向世界的仲介,全面刺激香港的服務業,但又怕來人太多,讓香港“癱瘓了”。他們其實希望一個內地人多來香港的“最佳值”,有這些想法應當説是正常的。
當然,什麼事情做到“最佳”都挺難的,或者不足或者過量,兩種非理想情況的交替出現才是常態性邏輯。“正好”往往只是一種假設。
怎麼辦?香港和內地輿論都應對上述交替的波動予以接受,而且就事論事,相互體諒理解。尤其要避免將這個過程中的磕磕絆絆上升到陸港兩地社會的感情層面,更不能將之政治化,做上綱上線的引申。
就眼下來説,香港社會擔心內地母嬰涌入會造成當地疫苗供應緊張,港府應民間這種擔心而發佈“限苗令”,這應看做是民生層面的不得已反應。兩地輿論都不應就此多想,想了也應當拉回來。
內地社會尤其應體諒香港方面的這一反應。不妨想一下,內地的北京、上海等最大城市還會在戶口、購房、車牌照等緊缺資源方面限制外來人口的申請,香港的相關限制措施恐怕首先不是情緒或態度的反映。
值得一提的是,內地中産階層迅速擴大,對各種高品質民生服務的需求驟增,而內地的相關供給一時有些跟不上。部分人轉向謀求分享境外服務,確保自己和家人在食藥方面的安全,這也是應予理解的,至少不應予以埋怨或指責。
然而內地民眾的相關恐慌確實一定程度受到輿論的誤導,政府和社會主流力量應坦誠向公眾做解釋説明,緩解特殊情況下人們的焦慮情緒。
中國內地食藥安全的風險不會像個別嚴重案例給人印象的那樣嚴重,這應是輿論冷靜下來後的理性結論。重要的是,這些風險不可能通過人們大規模轉向接受境外服務來解決,中國社會通過加緊修煉內功來解決自己的問題,顯然是唯一齣路。
內地大城市的疫苗出問題概率極低,而想出境出國解決問題的,恰恰絕大多數都來自大城市。這當中實際的最大價值是心理安慰,而當去外面會遭遇過程上的諸多週折時,心理安慰就有可能變成更大的精神負擔,從而得不償失。
一度很尖銳的奶粉問題,近來緩和多了。多種途徑帶來了有效優質供給的快速增加,絞成一團的難題被拆散、沖淡了。我們希望並且期待,疫苗問題的緩解將能來得更快些。(作者是環球時報評論員單仁平)
新聞推薦
- 兩岸産業交流對接系列活動在江蘇舉辦2024-11-22
- 事關中國和東盟 這個論壇首次“亮相”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2024-11-22
- 中國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發起開放科學國際合作倡議2024-11-22
- 【圖解】從多個“首次”看中國經濟企穩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在蘇州舉辦臺商座談會2024-11-21
- 台北多輛公交車登出大幅廣告 要求廢除2019版課綱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