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搞“正名”就是搞“台獨”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7-01-03 10:24:12 | 來源: 中國台灣網 |
民進黨“立委”王定宇日前在“立法院”提案,未來臺當局在文宣及文件中,或與“邦交國”及非“邦交國”簽訂協議計劃等,或提供技術與人道援助等活動時,儘量採用台灣為名,或以“中華民國”相同大小文字凸顯台灣名稱。這是繼陳水扁當局之後另一波的“正名”運動,對此,《中央日報》網絡報30日發表評論説,我們要指出,搞“正名”就是搞“台獨”,不能不顧及其後果。
以今天的國際局勢而言,台灣只剩下21個“邦交國”,且皆為小國,而且在國際組織參與上困難重重,再加上聖多美普林西比與台灣“斷交”後又與中國大陸建交,其心情之鬱悶可以想見。
然而,台灣在國際上的困難是當前國際現實下的結果,即使“中華民國”改為台灣,也不會增加國際的空間,事實上,反而會遭遇到更多的困難。即使在蔣經國與李登輝時代,臺當局也不排除使用台灣,但中國大陸反對,後來才有中華台北這個名稱的出現。民進黨的一些學者與政治人物卻刻意誤導一般民眾,以為只要改名為台灣,台灣的前途就可以豁然開朗。
自從聖多美普林西比與台灣斷之後,民進黨就出現兩種論述。第一種論述是“小國邦交”無用論,例如遊錫堃、許信良、林濁水等等。此一論述的目的是要降低未來“斷交”的衝擊,因為兩岸關係不改善,未來的“斷交”仍然是可以預見的,在此一趨勢下,“小國邦交”無用論具有打預防針的作用。
民進黨的第二種論述就是前述的“正名論”,在我們看來,民進黨推出“正名論”有三重用意。第一層用意是誤導民眾,認為“正名”對拓展台灣國際空間有正面作用,以取得民眾的支持,同時也彰顯民進黨是真正的“愛台灣”。第二層用意是將責任推給國民黨,因為就是國民黨堅持“九二共識”以及“中華民國”,讓國際社會産生誤解。事實上,本報社評已指出,正是國際社會與國民黨的“一中”政策,讓台灣可以在與美國“斷交”後,仍然有時間來發展自己的競爭力。
然而,最值得關注的還是正名論的第三重用意。民進黨當局已預見未來必然還有國家與台灣“斷交”,因此提出“正名論”來向大陸表示,不要做得太過火,否則台灣就從“正名”走向“台獨”。現在的正名論是由一些民進黨“立委”如王定宇、陳亭妃等人提出,尚不是臺當局的政策,由此可見民進黨“正名”的操作亦有階段性,端看大陸未來的作為而定。這種反制的手段,有如火中取粟,操作上必須謹慎小心,因為“正名”與“台獨”是一體的兩面,稍一不慎,可能帶來台灣難以承受的後果。
新聞推薦
- 習近平在中拉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的主旨講話2025-05-13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紀念活動標識2025-05-13
- 海協會四屆三次理事會會議在京召開2025-05-13
- 中方:台灣從來不是一個國家,過去不是,今後更絕無可能2025-05-13
- 第3屆“彩雲之約”海外臺胞雲南行系列活動在昆明啟幕2025-05-13
- 祖國好,台灣才能好——兩岸學者談中國式現代化與台灣未來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