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深兩地攜手共建香港最大創科園區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17-01-12 10:39:29 | 來源: 人民日報 |
觀眾在香港會展中心“設計及創新科技博覽”上參觀一家參展商展出的機器人。新華社記者 李鵬攝
2017年的首個工作日,香港特區政府與深圳市人民政府簽署《關於港深推進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的合作備忘錄》,旨在佔地87公頃的河套地區共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著重發展機器人科技、生物醫藥、智慧城市及金融科技等四大領域。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在簽署儀式上形容此番合作為“天造地設”,他表示新園區是香港歷來最大的創科平臺,也將成為港深兩地在創科領域互利共贏的最佳體驗。
對於這份“新年賀禮”,兩地創科業界紛紛讚好。有香港學者預計,定位於創新科技的河套,將與專注服務業的前海一道,構成港深合作的雙翼,“西有前海、東有河套”,為兩地融合和創新科技帶來巨大的發展前景和想像空間。這一新園區,無疑又為香港創科發展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從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到越來越多投身初創及科研企業的本地年輕人,香港近年來發展創科的決心有目共睹。
政府大力倡導
業界屢結碩果
過去10年間,中國內地在科研産業上的發展日新月異,香港卻在相同領域中停滯不前。由於並非本地傳統經濟支柱産業,科研一度在香港備受冷落,總投入還不到本地生産總值(GDP)的1%。自2013年起,這塊“短板”終於得到重視,特區政府陸續推出“創新科技基金”“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香港青年創業培育計劃”……梁振英曾反復表示,2015年是香港創科的開局之年。創新及科技局和香港科學院先後成立,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香港科學園設立全球第一個海外修復醫學研究中心,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也宣佈在香港成立首個海外創新中心。
踏入2016年,香港繼續強勢推動創科發展。根據年度施政報告,創新及科技局將統籌香港各大高校、科學園、工業村、數碼港、生産力局、應用科技研究院及其他4個研發中心,建設完備的科研、開發和生産體系。特區政府也推出多項有關科技研發、創業支援等政策,包括總計達47億港元的創科創投基金。
政府政策有如源頭活水,為創科業界帶來新的靈感。2016年底,作為年度“點睛之展”的“創科博覽2016”在短短八天內收穫逾6萬參觀人次,成功在香港播下了創科的種子。
創科博覽劃分為航空、航天、信息、交通、健康、深海、能源、創新創業等8大展區,共展出60項國家尖端科技成就,包括繞月歸來的探月返回艙、能潛入7000米深海的蛟龍號潛水器實物模型、可感應操作的手術機器人等。博覽更特設主題為“科技興港”的香港展區,與市民分享香港科研人員的努力與成就。
開幕當日,不少中小學生對高科技産品好奇不已,圍著解説人員追問其運作原理及設計亮點,稚嫩的臉上寫滿期待。更有來自喇沙書院的學生告訴記者,科技的力量讓他感動,希望日後也能成為設計團隊的一員,將“不可能”變為“可能”。
除此之外,香港還不定期舉辦“國際資訊科技博覽”和“創新科技及設計博覽”,向業界展示並推廣最新的科技産品、實用設計及商業機遇等。展品不乏香港各大高校的最新研發成果,包括香港理工大學的光纖和超聲導波傳感技術、香港中文大學的納米光催化技術、香港科技大學的大腦神經訊息傳遞及蛋白質分子功能研究等,其中不少科技成果已融合實際産品,進入市場。
另外,多家本地企業也搭上科技快車,以“創新”“創意”開啟新一輪發展航程。數間香港銀行推出人工智能及生物認證登入服務,日本某休閒服裝品牌宣佈在港採用本地研發的高支扭妥棉紗生産技術,還有幾名香港企業家利用科技在工廈內成功養殖出不同種類的深海魚,用創科方式滿足了港人對食用魚的巨大需求。
青年投身創企
各界協同支援
地理課上如何向學生解釋湖泊形成、火山爆發?又怎樣生動展示地形、地貌的變化?只要揮一揮手中的小鏟子,將沙粒堆成“高山峽谷”,通過投影儀的“著色顯示法”和“實境增強”技術(簡稱AR),地圖上抽象的等高線立刻顯而易見。
這項已應用於全港十余間中學、即時模擬地理環境的“AR智慧沙箱”,並非出於高校科研團隊之手,而是來自員工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本地初創企業AVA Tech。正在大學攻讀計算機科學博士課程的李力恒是企業聯合創辦人之一,他向記者解釋説,目前香港的初創企業大多從事軟體開發,投身硬體或實體研發的少之又少。而之所以選擇研發教育類産品,是想以科技為下一代提供便利。企業另一位聯合創辦人譚進聰則為記者演示了其位於數碼港三期展館內的“沙箱”運作效果。沙粒的位置移動觸發感應器,再帶動投影儀因應沙粒高低投射出不同顏色的光,紅色代表高山、綠色代表平原、藍色代表水域;如果在沙箱上方攤開雙手,投影儀還會模倣降雨、冰雪或岩漿,並自然匯聚到低處,形成不同地貌。
作為團隊的“明星産品”之一,沙箱深受香港中學生歡迎。除了直接向學校推薦産品,李力恒和譚進聰還積極找尋各類“展銷”機遇,例如商場活動、創業論壇、科技博覽會等。在企業成立短短2年內,他們已實現收支平衡,並於去年8月成功申請成為數碼港的“新租戶”,正式擁有了屬於自己的辦公室。
提及下一步的産品計劃,李力恒表示將研發可佩戴的“虛擬實境”(簡稱VR)裝置,帶領學生“走入”沙箱,親身感受不同地形地貌的真實環境。
身為香港創科的新力量,越來越多如同李力恒和譚進聰一般的香港年輕人正投身創業浪潮。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曾表示,香港已進入創科發展的最好時代。為了激勵這些充滿創意和夢想的年輕人,特區政府聯合國家網信辦、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等,為他們度身打造了頗具規模的“國際創客節”,幫助香港年輕人連接海內外資源、發掘行業機遇,至今已舉辦兩屆。
在特區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專為初創企業設立的網站內,詳細列明瞭所有可提供支援服務的機構和項目,包括7所聯絡機構、30項政府培育計劃、24類融資/貸款方案以及59個遍佈港九的孵化器和共用工作空間等,全年開放申請。
同時,業界也于近年在香港推出多個扶植初創企業的投資計劃,包括阿裡巴巴集團的10億港元“香港創業者基金”、中國內地創新平臺“硬蛋”的4億港元“硬蛋IoT基金”、香港數碼港的“創意微型基金”等。記者翻查特區政府投資推廣署的初創企業調查報告發現,去年在香港註冊的初創企業達1926家,較前年增長24%,其中約六成為本地公司,餘下的則來自中國內地及海外。
創科前景可觀
人才普遍不足
在2016年的施政報告中,香港特區政府將“再工業化”形容為香港的新經濟增長點。楊偉雄也在隨後的研討會中表示,業界一定要把握“再工業化”帶來的契機,必須推動智慧生産,發展高增值産業。可見,創新科技正是香港發展新式工業的必備元素之一。
但香港在創科領域起步較晚,其發展前景還值得期待嗎?
有科研界學者認為,香港本地市場十分有限,必須放眼內地與國外,才有發展空間。
香港軟體協會會長楊全盛表示,香港市場有著獨特優勢,例如貿易自由、法制完善、資本流動性大且國家的政策支持到位,“如果將香港的創新力量結合深圳的完整産業鏈,未來的創科發展大有可為”。
香港互聯網協會會長洪為民也認為,創業不應只是寫個手機程式、只看香港這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而是應該走出去,到中國內地、東南亞甚至歐美等地,真正闖向國際。他表示,香港的創科人才普遍不足,“由於金融業、地産業等領域收入高、回報快,聰明的孩子上大學都選擇了金融、會計等,沒有幾個願意讀科技”。而且在香港創業成本太高,租金貴、人工貴,都是創業者面臨的現實障礙。他建議香港政府繼續加大支持力度,讓年輕的創業者和科研團隊知道,做創新科技也可以很有規模、很成功。(陳然)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