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前官員談“武統” 稱和平統一可能性絕對存在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7-01-17 10:41:27 | 來源: 環球時報 |
從2018年開始,兩岸有交集的可能性會增加;
和平統一,大陸“超軍事手段”太多,都是“不見血的工具”;
統一台灣,島內“內應”“耕耘已久,布點已成”;
講句不好聽的,若臺海有事,美國考慮再三後就會放棄。
自蔡英文去年5月上臺以來,兩岸關係進入冷對抗狀態,有關大陸武力統一台灣的討論也越來越多。台灣內部究竟怎樣看待統一,對和平統一與武力統一有什麼想法,《環球時報》記者帶著這些問題對島內知名國際戰略學者林中斌進行了專訪。1942年出生的林中斌,是一名無黨派人士,曾任台灣“國防部副部長”、陸委會副主委,是島內為數不多的解放軍研究專家,對兩岸及國際事務有獨到見解,曾準確預測1996年的臺海危機和多次美國大選結果。
現在的氣氛好像山雨欲來
未來的百年必是中國世紀
環球時報:在您看來,蔡英文上臺後,為什麼出現很多關於武力統一的議論?
林中斌:兩岸問題基本上是各自內部問題在虛擬臺海上空的交集碰撞。目前對大陸來説最主要的工作是十九大,加上經濟改革遇到瓶頸,如果成功當然不得了,會是很大的突破,但如果有困難,就很費事。至於台灣方面,蔡英文當選後,我發現一向支持民進黨的《自由時報》出現越來越多批評她的文章。一些關於她重要講話的報道,在《中國時報》出現得比《自由時報》醒目,該現象在“5·20”之前就已經開始。你曉得,鐵桿“台獨”分子和深綠對蔡英文的印像是後來才入黨的“外人”,所以很多對大陸的反彈來自他們。
環球時報:您認為大陸會在什麼條件下對台灣使用武力?
林中斌:如果中國大陸內部穩定的話,不會用武力,當然武嚇是有可能的,前提是“沒有硝煙,不見血”。所以我認為,真正用武的可能性很低,現在的氣氛好像山雨欲來,“那是表像”。
我這樣講好了,中國崛起勢不可擋,將來100年是中國的世紀。那麼,大陸對臺用武和不用武,差別在哪兒?如果用武的話,“中國世代”持續100年;不用武,中國將來不得了,兩三百年的盛世。
2015年3月以後,中國的國勢相對往上走,這個時間點可以説是“中美國力黃金交叉的關鍵時刻”。從大趨勢上説,“中國世代”的來臨很難阻擋,關鍵是它做世界領導用什麼辦法,越不用武力,將來主導世界的時間越長。我已經看到兩三百年盛世的潛力,因為大陸領導人及其團隊近年來非常強調發揚文化的傳統和提升精神心靈的水準。
“拿個大棒子,輕聲細語”
“超軍事手段”,大陸太多
環球時報:您覺得,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存在嗎?
林中斌:絕對存在。因為對中國大陸來説,用於統一及改變其他國家和地區行為的工具太多了,菲律賓就是最好的例子。南海仲裁後,全世界都跌破眼鏡,菲律賓的態度180度大轉彎。在此之後,越南和馬來西亞也表態跟進。中國使菲律賓態度轉變不是靠武力,最主要還是經濟吸引力和外交的細膩技巧。
簡單説,大陸“超軍事手段”可多了。超軍事和非軍事手段的不同在於:前者有強大的軍事能力作為後盾,但軍事能力放在後面,而後者沒有。這個觀念就像20世紀初美國老羅斯福總統説的那句名言“拿個大棒子,輕聲細語”,自然別人都聽你的。我注意到,中國大陸從21世紀開始到目前,都是這樣做的:不斷增加軍事實力,但軍事不是放在前邊衝刺。前面是什麼?是經濟的力量、外交的力量、文化的力量,當然還有心理、法律、媒體等手段。這些都是“不見血的工具”。所以我對和平統一不是那麼悲觀,而是認為大有可能,只是説時間還沒到。當然,還有大陸自己在軟硬體各方面不斷有進步,令人耳目一新。何需動武?
環球時報:蔡英文上臺後“台獨”越來越猖獗,您為什麼仍看好和平統一?
林中斌:第一點是我之前講過的,台灣目前的路線走得艱苦。綠營自己的民調顯示,人民對蔡英文的不滿意程度已超過滿意程度。尤其在經濟方面,至今不見紓解的做法。第二是國際關係的制約。可能有人馬上反駁我説,美國支持台灣。我們從幾十年來的經驗可以看到,美國以自己的國家利益為上,對台灣的支持有其上限。加上美國政治惡鬥,族群嚴重分裂,基礎建設停滯荒廢,對外干預,愈來愈心有餘而力不足。而且,中國大陸在十九大之後,會有更活潑和多樣化的方法。
環球時報:有人猜測大陸統一台灣是在2020年。您對這個時間表怎麼看?
林中斌:這是太簡化的説法。我覺得十九大之後,兩岸會有新的局面,中國大陸領導人會對台灣有更多時間、更多方法,台灣也會反省從2016年開始的這條路走得通順嗎?也就是説台灣走它的“學習曲線”需要時間,是否該有新的想法了?那時雙方有交集的可能性大為增加。不一定要2020年,我相信從2018年開始這種可能性就會增加,全程的發展也不會完成于2020年。
北京最近的動作“非常高明”
面對臺海美國將難再有作為
環球時報:有專家提出大陸攻下台灣的時間要以小時計。以您對臺軍的了解,台灣能抵擋多久?美國會怎麼做?
林中斌:我不曉得他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我覺得可以回到最早毛澤東所説的“打台灣的先決條件,一是空優,一是內應”。換今天的話來説,空優沒有必要,而是我1999年提出對解放軍未來戰術的觀察——“點穴戰”,即“點其要穴癱瘓其全身”。網絡作戰、電子作戰和電磁脈衝等,都是不見血的,讓台灣指揮系統癱瘓,中國大陸已有此能力。對台灣而言抵擋非常困難,台灣自己也承認,只是48小時或72小時時間的不同。至於“內應”,我看耕耘已久,布點已成。所以真動手的話,不見得要流血。不是像我們以前對於戰爭的觀念,打得稀巴爛,這對大陸也沒好處。
至於美國,絕對不可能像1996年那樣派來兩艘航母。自上次臺海危機之後,中國大陸急起直追,針對美國航母戰鬥群發展出所謂撒手锏,簡單講有好幾個工具:一是“東風21D”,可以打軍艦,而且越來越精準;二是從潛艇可以發射的巡航導彈,是對付美國航母和周圍艦艇的。另外中國從俄羅斯買的“現代”級驅逐艦上有“日炙”導彈,也是打船的。我講句不好聽的話,當然美國也不願意聽,他們到時候考慮再三後就會放棄,甚至不必考慮已知其不可為。
環球時報:島內對統一怎麼看?
林中斌:台灣內部的想法處於轉變中,這跟民進黨執政後的情形有關。原來選蔡英文的很多人是中間選民,他們及部分民進黨支持者開始失望了,從民調上就能看出。台灣已經有人表示“説不定跟大陸統一還好一點”,這種言論不時出現,但不是公開場合,我曾在計程車司機私下談話時聽到多次。但不要混淆,自稱是台灣人的人的確越來越多。兩類民調性質不同。
環球時報:最近大陸採取軍機繞臺及航母通過台灣海峽等一系列行動。這對蔡英文造成的最大壓力是什麼?
林中斌:這些舉動最主要的是對主張“台獨”的人産生壓力,我相信北京的目的也是要讓這些壓力到那些人頭上。北京在這方面做得非常高明,凡是對台灣做出與軍事有關的施壓行為,都保留空間可允許否認敵對的意圖。我想,未來這些軍事行動不可避免會成為常態,中國大陸目前有能力衝過“第一島鏈”,將來説不定就過了“第二島鏈”。而台灣的軍事資本本來就不多,“國防經費”很少,加上武器來源受到很多限制,台灣要的美國不賣,台灣自己發展需要時間,也要國際幫忙,這又是一個未知數,所以台灣能做的非常有限。有人認為台灣“雄風—3”導彈還不錯,依我看能做的也不過局部打擊、戰術嚇阻,卻無法扭轉戰局。
特朗普對中國有“愛恨情結”
之前的強硬只是“談判籌碼”
環球時報:您認為特朗普上臺將給兩岸關係帶來怎樣的變數?
林中斌:特朗普有一個特性,他可以反復。舉個例子,選前他表示對恐怖分子囚犯用水刑非常好,但當選後又稱水刑沒效,“不如半打啤酒和一包香煙”,説這是他很欣賞的軍人告訴他的,後來這名軍人被他提名為國防部長。
特朗普和中國,我簡單講是“愛恨情結”。為什麼這麼説?特朗普從2010年後就希望把酒店弄到中國,在中國大陸申請了80個商標,得到72個。他對中國興趣很大,去年1月和5月兩次場合都講過“我愛中國人”,打破了美國的歷史規範,以前總統候選人是沒人這麼講的。但另一方面,他又説要對中國進口商品課以45%的稅。為什麼有兩種相反的説法?恐怕跟他個人經歷有關。
1994年,特朗普在美國破産,沒人理他,只有華人幫他忙,最主要的是香港新世界發展集團主席鄭家純和瑞安集團董事長羅康瑞。雖然特朗普不願意,但也只能答應對方的要求到香港談。去了之後,羅鄭兩人和他打高爾夫球,他輸了。晚上鄭先生的父親請他吃飯,他不喜歡吃中國菜,也不會用筷子。而且中國的習慣是魚頭對著客人表示尊重,但他不喜歡魚的兩隻眼睛對著他。反正就是滿肚子氣,可他沒辦法。2005年,特朗普的財務慢慢恢復,羅、鄭邀他參加一個紐約地産投資計劃。當年該地産以破紀錄價格賣出,但特朗普卻告這兩個人,認為對方沒跟他商量就賣了,而且賣得太便宜,結果輸了官司。我覺得,特朗普雖然很喜歡中國,他的女兒在學中文,小兒子好像有個中國保姆,但他同時覺得在中國人那裏失了自尊和面子。
總之,我不認為他上臺後會真和中國大幹一場,之前的強硬只是談判籌碼。北京現在非常有技巧,馬雲先生剛去,答應給美國增加100萬個工作機會。據我了解,王健林也要去。所以我不認為他會與中國為敵到底。(吳薇)【環球時報記者 吳薇】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