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也有“科技范兒” 機器人分揀包裹效率高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7-01-20 10:42:41 | 來源: 人民日報 |
春節臨近,不少網購一族心裏又開始打鼓:家鄉的年貨,多久能來到自己身邊?節日的禮物,能不能趕在節前送到?每到節日,都是快遞業最繁忙的時刻,今年的春節,快遞業做了哪些準備?快遞之路能否暢通無阻?記者進行了一番調查。
350台機器人日均處理包裹150萬件,減少70%人工
一走進義烏申通智慧機器人分揀系統倉庫,就看到一群類似掃地機器人的機器在地面上來回移動。不同的是,每個機器“頭頂”黃色小托盤,載著快件。地面上有一個個格口,格口按地域劃分。每次到達指定格口,機器人的托盤翻起,快件順著格口滑槽落入樓下的編織袋中,由人工進行打包。
機器人是如何到達指定格口,進行分揀的呢?義烏申通公司總經辦主任陳振龍介紹,倉庫兩側的放件員將快件放在機器人的托盤上,面單朝上進行信息採集,後臺向機器人傳達路徑信息。機器人沿著地面上的二維碼“路標”,到達指定位置卸貨,幾乎不會出現“撞車”現象。
這些機器人雖然如小黃人般呆萌,卻“盡職盡責”,分揀錯誤率低,效率極高。“350台機器人同時作業,日均處理快遞包裹達150萬件,是原來分揀流水線80名工作人員同時分揀包裹量的3倍。機器人24小時不間斷分揀,可減少70%的人工。”陳振龍説,“在快遞行業,分揀員是技術員,一般要培訓三個月才能比較熟練;但機器人今天設置好了,明天就能工作。”
玩轉大數據,提前布貨、智慧分單合單
除了高科技設備,大數據同樣助力快遞提速增效。菜鳥網絡首席技術官王文彬介紹,過去訂單是按照産生時間的順序出單,天南海北的訂單都有,需要快遞公司回網點分撥。“現在基於大數據預測和雲計算,提前在商家端做好訂單分配,訂單産生後,快遞公司可直接按目的地區域分類、裝車發貨,大大提高了效率。”
菜鳥網絡發佈的2016年“雙11”物流報告顯示,平均每個包裹的送達時間比去年快了15個小時。簽收1億包裹,2014年用了6天,2015年用了4天,2016年則為3.5天。北京市一位韻達快遞員錢勇告訴記者,公司前幾年“雙11”的包裹,要半個多月才能送完,2016年“雙11”一週左右就結束派送了。根據國家郵政局監測數據,2016年“雙11”全天,各郵政、快遞企業共處理快遞物流訂單2.51億件,同比增長52%;“雙12”全天攬收快遞包裹1.76億件,同比增長55.75%。
提升快遞業科技含量,需國家政策助力
在北京郵電大學郵政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趙國君看來,科技運用將提升快遞品質。“科技的大規模、大範圍應用將使快遞擺脫勞動密集型行業特質,向資金與技術密集型轉化”。但趙國君也提出,快遞科技化過程仍是條塊分割,沒有形成科技化體系,人才、産業鏈、生態圈等都存在系列問題,需要國家宏觀戰略支持。採訪過程中,一些快遞企業也表示,高科技設備雖然有助於提升效率,但一次性投入成本較高,尤其對於小快遞企業,壓力較大,希望得到國家層面的支持。
此外,目前快遞行業科技化運用範圍較窄,主要集中于快件量大的地區,快件量小的地區很少運用。“這容易導致惡性循環,大網點設備、效率上去了,越做越好,價格可以往下壓;小網點用不上高科技設備,只能靠人頭,但人力資源成本越來越高,會推促快遞價格上漲,大小網點之間的差距只會越拉越大。”陳振龍認為,未來快遞物流市場龐大,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潛力也不可小覷。這些地區快遞科技化、智慧化發展需要得到一定扶持。
《 人民日報 》( 2017年01月20日 17 版)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