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台北“年貨大街” 年味溢滿迪化老街

探訪台北“年貨大街” 年味溢滿迪化老街

 

台北人常説:“春節不逛迪化街,整個年沒特色、沒滋味。”台北的年味,只有在迪化街才能“聞”到。

 

農曆年關將至,記者慕名探訪了這條被稱為台灣最有年味的老街。此時的迪化街商圈又迎來了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百年老街再次化身“年貨大街”,濃濃的年味溢滿整條街道。

 

剛步入街口,耳邊便充盈著各種版本“歡迎試吃、好吃再買”的熱情吆喝聲。澎湖鱈魚片、黑胡椒牛肉乾、純手工牛軋糖、雲林烏魚子、春聯年飾……品種齊全的南北年貨和夜市常見小吃組團齊聚,令人應接不暇。四溢的香氣誘惑鼻端,惹得人不禁口水直流、腳步也有些不聽使喚。

 

一家打著純手工招牌的牛軋糖攤位前,店主小蔡一邊現場製作,一邊請客人品嘗新的口味。不論購買與否,都會彼此客氣道謝。小蔡説,相比起舅舅20多年間只用花生做牛軋糖,他自己更喜歡隨市場變化去研發新口味。當下流行養生益智,攤位前便多了夏威夷果、蔓越莓等口味;而僅花生一種,已有咖啡、芝麻、巧克力、綠茶等眾多搭配選擇。

 

小蔡説,台灣經濟環境不景氣,自己的生意也要比往年差一些,他推廣新品期許能擴大市場和銷量。採訪間,一位阿姨説要買兩包糖,過年時給兩個兒媳婦一人一包。一店員聞後笑著調侃説,“那我可得給您稱得勻一點”。

 

為吸引客源,眾商家紛紛亮出絕招:主動遞上的現煮酸菜白肉湯可以驅除寒氣,令遊客對白菜品質頻頻點讚;有的店內點起數只大燈泡,讓高高擺放的各種肉製品不僅香氣逼人,而且看起來格外“秀色可餐”;還有店舖大聲放著時尚音樂,老闆和店員一起小秀舞技。

 

因攤位上挂著數排大大小小的獎牌,專賣烏魚子的林琮諺相比其他商家淡定了許多,幾乎不見吆喝。在他看來,這些牌匾就是産品最好的廣告。攤前的烏魚子狀塑膠招牌隨風搖擺,仿佛在幫他招攬顧客。

 

自1996年“年貨街”開設至今,每年這一時節林琮諺都會從雲林到台北。他指著攤上的烏魚子説,因為是家裏親戚做的,品質有保障,來購買的也多為老客。

 

“原來最多時街上有30多家同時賣(烏魚子),現在不算後邊老店只有大概五到六家。”林琮諺介紹説,現在三片一斤的烏魚子銷售最好,通常能賣2000元新台幣左右,但整體生意不如從前了。

 

位於迪化街的霞海城隍廟也迎來了大量祈福民眾。不遠處,“城隍爺”和“麒麟童子”正與遊客歡樂互動,傳來陣陣笑聲不斷。

 

清末以來,迪化街一直是台北重要的南北貨、茶葉、中藥材及布匹集散中心。歷經上世紀80年代的刻意保存,迪化街成了當地現存最完整的老街。每年春節前夕,街兩邊的老店前會臨時搭起攤位,四排店攤爭相展示年貨,爆棚的人流為老街增添了人氣與商機。

 

相比中間兩排臨時攤位的簡陋單薄,後邊沉浸著歷史歲月的聯排老房則厚重許多,店舖也多以參茸燕窩等名貴品為主。早年間,大批福建人到寶島後沿淡水河重新聚落,讓這裡漸成繁華商區,也成為台北發展源頭。

 

老店朝街墻面上留下的精美花紋,成了迪化街風雲變遷的百年見證。距此不遠的大稻埕碼頭,也已不見曾經商船往來的喧囂,唯有遊船靜靜地停泊在水面上。

 

岸邊小路上,幾位遊客正在悠閒地散步聊天,靜靜享受著旅行的美好時光。或許再過數日,他們也將回家過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