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當局施政引發爭議不斷 聲望繼續下跌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7-01-25 10:21:13 | 來源: 新華社 |
上臺8個月以來,台灣當局施政爭議不斷,一些重大政策導致社會對立嚴重,民眾普遍感受經濟停滯不前,當局領導人聲望繼續下滑。
被認為立場偏綠的“台灣民意基金會”24日公佈最新民調,台灣當局領導人聲望再創該機構民調新低,僅剩33.8%,與上月相比又下跌4個百分點,不贊同其施政的民眾比例大幅上升至54.4%。
調查顯示,對於當局領導人在發展經濟方面的表現,高達六成民眾表示不滿意。對於台灣的現狀,更有高達69%受訪者表示不滿。該機構分析稱,民調顯示當局“領導危機”在持續加劇中。
台灣電視機構TVBS幾天前公佈的民調則顯示,台灣民眾對當局領導人就職8個月施政表現的滿意度僅為28%,47%的人不滿意。
此間輿論和專家分析認為,民進黨當局上臺以來,在清算國民黨黨産、一例一休、年金改革、同性婚姻等方面處理方式簡單粗暴,造成社會對立。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政治基礎,這是造成民眾對當局滿意度不斷下滑的主因。
屏東大學副教授鄭博文投書媒體指出,當局領導人多次提到團結,但人們只看到社會更加對立與仇視,而這些衝突的始作俑者正是台灣當局。
文章分析説,“不當黨産條例”就是要消滅國民黨,讓國民黨無法翻身和重新執政,如此“抄家滅族行為”只會加劇藍綠對立;一例一休不但讓勞資對立緊張,無法團結和諧,更釀成許多單位服務時間縮水,百業物價上漲;同性婚姻修法,讓許多民眾無法接受,造成社會嚴重衝突;年金改革造成軍公教與勞工群體對立和世代衝突。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龐建國表示,當局民調下滑,經濟發展不好是主因。他説,當局推行的一例一休、年金改革等,都是做存量改革,沒有做增量。在存量中重新分配資源,必然會引起不同利益群體的衝突,是在製造對立。
龐建國指出,台灣要走出“悶經濟”困境,必須善用大陸動能,而不是意識形態先行,對陸資來臺、大陸人員來臺設下各種限制。只有改善兩岸關係,利用大陸動能,做大經濟增量,才能為內部改革提供更大空間。否則,民調還會繼續滑落。新華社台北1月24日電(記者吳濟海劉歡)
新聞推薦
- 時政長鏡頭丨共“進”未來2024-11-04
- 中國走在了世界第一!今年中國物聯網連接數有望突破30億2024-11-04
- 第136屆廣交會:小産業贏得大市場2024-11-04
- 第十五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閉幕2024-11-04
- 發團金門!福建遊客:親切又神秘,期待2024-11-04
- “60後”臺胞秦巴腹地覓鄉愁 紮根40載心安即為家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