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與“創”:一個臺商“創二代”感受到的年味

“傳”與“創”:一個臺商“創二代”感受到的年味

 

去年孟憲霆的小兒子出生不久拍的“全家福”

 

過年意味著什麼?一次“孔孟之家”的“飲水思源”、一桌12道菜的年夜飯、一個攜妻帶子“回娘家”的習俗……對生於1989年的福州臺商孟憲霆來説,這些都是他眼中濃濃的年味。

 

大年初一給山東“孔孟之家”的親朋好友打電話拜年,是孟家多年不變的傳統。孟憲霆清楚地記得,爺爺在回憶錄裏寫道,老家在山東淄博洪溝村,就在火車站旁邊。當初,爺爺兄弟六人,大哥在抗日戰爭中犧牲,排行老二的他和六弟去了台灣,其他兄弟留在山東。在孟憲霆還不到2歲時候,就被爺爺帶著回了一趟淄博老家認祖歸宗。

 

“傳”與“創”:一個臺商“創二代”感受到的年味

 

孟憲霆的爸爸媽媽在家逗孫子玩

 

“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孟憲霆對孔孟家族輩分排序的“順口溜”銘記在心,爸爸是“昭”字輩,他是“憲”字輩,如今他的三個兒子則是“慶”字輩。“按照輩分排序,我的這個憲字是孔孟家譜的第72代。”孟憲霆説。

 

過年期間,孟憲霆注意到一則台灣新聞:這幾天,有個北京老人隨家人赴臺旅遊,多方尋找在台灣的弟弟,最終親人團聚,老人感慨地説,我們再不相會真怕年輕一輩以後就不認識了。

 

孟憲霆和爸爸熱烈討論這則新聞,尋思著,自己是不是應該在老一輩的帶領下,更多地聯結起兩岸孟家的年輕一代。

 

也許是因為祖籍山東的緣故,孟家的年夜飯裏,必定有一盤餃子。“我們家比較傳統,年夜飯一定是十二道菜。”孟憲霆説,一盤餃子、兩道白鯧魚、一道獅子頭是每年必備的,其他菜肴則可以靈活變動,比如炸春卷、炸蝦卷等。

 

今年,孟憲霆又一次在福州過除夕。家在台中的孟憲霆,高三到福州讀書後,好多年春節都在福州度過。

 

今年大年三十晚上,孟憲霆在福州跟朋友打電話,媽媽跑進來打招呼:“趕緊的,央視春晚開始了!”夫妻倆加上爸媽和三個小孩,一家七口,聽著外面歡鬧的鞭炮聲,看著久違的春晚,聊聊天、點評一下節目,是孟憲霆最喜歡的除夕感覺。

 

“傳”與“創”:一個臺商“創二代”感受到的年味

 

“台灣青年就業創業引領計劃”實施現場,組圖由受訪者提供

 

年俗的傳遞,也在“規矩裏”。本來孟憲霆想“偷閒”等到初五、初六再帶妻子回台灣高雄娘家,但孟媽媽不答應,告訴他“大年初二回娘家,規矩就是規矩”。孟憲霆於是大年初二淩晨4點開車攜妻帶子從福州趕到廈門,坐廈門-金門航線第一班船回去,在高雄前後待了4天。

 

對於臺商第二代的孟憲霆而言,春節也是對“創業”的禮敬。過年期間,孟憲霆用微信給兩岸的創業夥伴拜年,在朋友圈裏給員工發紅包,除夕當晚不知不覺就發了1000多元人民幣。

 

2012年,孟憲霆從廈門大學畢業後,接手了父母在福州創辦的兩岸金橋(福建)就業訓練機構。1年半前,他又在平潭台灣農民創業園裏開設了“兩岸金橋”的新機構,如今20多個員工在忙活著,公司發展蒸蒸日上。

 

2016年,最令孟憲霆高興的是,“兩岸金橋”與相關機構合作的“台灣青年就業創業引領計劃”正式實施,已經引入第一期130多個台灣青年到平潭,舉辦一系列就業輔導和創業比賽。今年這一目標的人數是5000人。

 

“有很多台灣年輕人對大陸感興趣,只是不知從何入門,我們的任務就是鋪設‘金橋’,引導他們到大陸來,找到適合他們的舞臺。”孟憲霆説。新華社福州2月2日電(記者許雪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