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莫忘兩岸ECFA的好處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後,國際上多邊經貿合作協定受制,轉而流行雙邊合作模式。因而台灣蔡當局目前非常期盼,能與美國簽署雙邊FTA(自由貿易協定)。但台灣《工商時報》4日社論指出:持平地説,臺美FTA給台灣帶來的好處,勢必比不上兩岸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蔡當局何不同步推動兩岸ECFA後續協議落實生效呢?

 

特朗普當上美國總統,使國際上多邊經貿合作協定備受衝擊。因特朗普認為以往美國對外的多邊經貿合作,讓美國背負國際責任,吃了不少虧;相關的外國總是藉多邊協定,大享對美貿易順差,也搶佔了很多美國人的工作機會,讓特朗普難以忍受。

 

所以,特朗普一上任,就宣佈退出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同時聲言,要重新談判NAFTA(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至於美歐間的TTIP(跨大西洋投資及貿易夥伴協定)談判議程,亦遭特朗普政府擱置。看來特朗普總統任內,美國不會參與或領導多邊協定。這種協定的新主導者,很可能是中國大陸。

 

依據特朗普幕僚及智庫的解讀,特朗普並不排斥國際經貿合作,而是要改採一對一的雙邊合作,以便逐一掌握對手國商機,來為美國爭取最大利益。

 

儘管特朗普擺出“吃定全世界”架勢,但世界上仍會有很多國家,因垂涎美國龐大市場,而願意和美國談判雙邊經貿合作協定。英國首相日前訪美,目的之一,即是為將來簽署英美FTA投石問路。跡象顯示,國際經貿合作雙邊模式,正在開始流行。台灣蔡當局,亦相當熱衷於和美國簽署FTA。隱然把美國市場當作未來台灣經濟的主要依託。

 

惟蔡當局對於特朗普政府的談判壓力,是否已有所準備,實頗讓人質疑。以特朗普咄咄逼人的對外經貿政策來看,台灣一旦和美國上桌談判FTA,勢將難以擺脫美方的“要索”,而得不到什麼好處。

 

因為台灣對美貿易連年順差,近年每年順差額都有好幾十億美元,冷不防就會被列為特朗普所稱“搶奪美國人工作機會”者之一。談判時美方很可能就此要求台灣,無保留地和美國對等開放市場,其中,美豬開放入臺,必是美方主攻議題。屆時台灣承受壓力之大,不問可知。蔡當局將如何應對,目前還看不出頭緒。

 

此時此刻,蔡當局實有必要去對照以往兩岸簽署ECFA的經驗。ECFA帶給台灣的好處非常多,可説是普世雙邊經貿合作協定的特例。相較之下,未來臺美FTA即便能簽署,其對臺優惠程度,肯定比不上兩岸ECFA。

 

ECFA對台灣的好處,在該協議文本中已充分表露。譬如,此文本前言有一句話説,“考量雙方的經濟條件”,其意思是,ECFA的兩岸經貿合作安排,考慮到台灣和大陸經濟規模相差懸殊,因此不給台灣太大的開放壓力。在這個原則下,ECFA相關的兩岸經合具體舉措,大都是“對台灣傾斜”,也就是給台灣享受比大陸較多的好處。像早期收穫清單(先行互免關稅的部分商品)、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兩岸貨品貿易協議(尚未談完)等,都是大陸對臺開放幅度大於台灣對陸開放幅度。

 

可惜,2014年3月,反黑箱服貿的太陽花學運發生,兩岸ECFA推動工作頓時陷入瓶頸。且在2016年1月,民進黨全面贏得臺當局領導人及“立委”選舉,兩岸關係開始轉壞,連兩岸貨貿協議(ECFA後續協議之一)洽簽工作,亦告中止。

 

然而,兩岸ECFA“照顧台灣”的精神,仍值得蔡當局記取,並引為將來談判臺美FTA的基本方針。換言之,將來若有機會和美國作此項談判,務必努力爭取對臺相對有利的條件,必要時可以搬出兩岸ECFA往例,要求美方比照辦理,或至少藉此緩解美方對臺“予取予求”的談判攻勢。

 

更好的作法,是同步促進對陸及對美經貿合作,也就是在爭取臺美FTA的同時,也恢復推動落實兩岸ECFA後續協議;美國若見台灣又有兩岸經合作依託,就不會任意對臺“獅子大開口”了。

 

文章認為,而當前若要恢復兩岸經合事項,並無需急著和大陸協商,只要“立法院”儘速通過塵封已久的兩岸服貿協議,即可使兩岸經合全盤復蘇。一旦做到這一步,兩岸關係氛圍可望顯著改善,且陸方理當不再強硬阻撓台灣參與國際經合,包括簽署臺美FTA。現在就看蔡當局願不願意這樣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