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當局人事微調 為何藍綠反應兩極化

臺當局2月3日宣佈人事微調,藍綠反應涇渭分明。綠營充分肯定、大唱讚歌;藍營無感,幾多批評。華廣網今日刊載江蘇省台灣研究中心研究員楊平的評論文章指出,區區幾個部會的人事微調,藍綠看法卻如此截然不同、尖銳對立,反映出台灣政治極不成熟,更揭示出台灣極其惡劣的政治生態。

 

全文內容如下:

 

臺當局2月3日宣佈人事微調:臺當局“衛福部長”由“前衛生署副署長”陳時中接任,“科技部長”由“教育部”次長陳良基接任,“勞動部長”由“政務委員”林美珠接任,“農委會主委”由宜蘭縣長林聰賢接任。此次人事調整幅度小、牽涉面較窄,可藍綠的反應卻是涇渭分明、極端的兩極化:綠營充分肯定、大唱讚歌;藍營無感,幾多批評,表現出明顯的政治性。

 

綠營充分肯定。對於這次人事微調,綠營方面是一面倒地給予正面評價,一片溢美之詞,説這是一次“不錯的改組”,新任者都是願意任事的人,係老將而非新兵,經驗豐富,上任後有助於無縫接軌;他們身段柔軟、願意溝通,對於需要溝通的爭議性法案或政策,不但辯才無礙也善於溝通,未來有助於與“立法院”及地方的互動,把蔡英文的改革政策説清楚講明白,讓人“很期待”,也“很有信心”。

 

陳時中係“前衛生署副署長”,任上全臺走透透,熟稔業務,是接任“衛福部長”的“很好人選”。

 

陳良基曾任職臺大教育單位,在學術界成就斐然,現為“教育部”次長,對科技領域並不陌生、較為熟悉。林美珠地方、“中央”均任過職,擔任過“內政部”次長、嘉義縣副縣長,擅長溝通,而“勞動部”是勞資調和的潤滑劑,需要政治判斷與溝通能力,未來推動年金改革更是如此,由林接任“勞動部長”沒有問題。

 

林聰賢縣長任上政績好,政治能力、執行力強,具豐富的選舉經驗。總而言之,四位新晉官員都是“适才適所”的好人選。

 

甚至對於離職的幾位官員,也予充分肯定,宣稱他們面對政黨輪替後的新挑戰,為台灣做了很多事。這完全是場面話、官樣話,與當局施政不彰的情況不相吻合。民進黨重新執政以來,問題頻出、狀況不斷,要求“內閣”調整的呼聲高漲,包括“行政院長”林全下臺,結果僅有此種幅度極小的微調,遠遠不符合社會期待,可民進黨方面卻大加粉飾、歌功頌德,不實事求是,令不滿當局施政的廣大民眾情何以堪!

 

藍營不以為然。對於這次人事微調,藍營的看法截然相反,頗覺無感、冷感,提出諸多質疑。如選在週五下班時間公佈重要人事調整,無法求證當事人、進行溝通“是比較不公開透明”;沒有説明這次人事調整的原因與意義,極端的不負責任。

 

陳良基由“教育部”次長接任“科技部長”,由副職升任,換湯不換藥,沒有新鮮感。陳時中讓人陌生,地位和能力不比前任林奏延強。

 

林美珠接任“勞動部長”,與其專業領域契合度落差大,過去也沒有對勞工問題發表過看法,如此人事安排“讓人傻眼”,其前任郭芳煜“應該也不會服氣”,質疑此人事安排有林美珠係蔡英文表姐的裙帶關係因素,任人唯親,觀感上“很不好”。

 

林聰賢屢被點名接任各部會,最後敲定出任“農委會主委”,質疑與2018年縣市長選舉有關,是為選舉考慮,宜蘭雖係農業縣,林比較能夠了解農業的辛苦,由其出任“農委會主委”確有合適之處;不過,前任曹啟鴻也係農業縣出身,但在“農委會主委”任上8個月無所建樹,況且林聰賢有宜蘭農舍爭議,未來會否推廣到全台灣,臺農業與觀光業發展如何兼顧等問題,都需拭目以待。

 

國民黨方面還對當局執政只注重在表面上下功夫提出批評,指出民進黨一直強調改革,但改革不是百米賽,不能只下表面功夫,重要的是加強溝通與凝聚共識,前幾次改革如“一例一休”等都付出族群撕裂的慘痛代價,讓勞工怨嘆、資方困擾,若改革後人民都沒獲益,就不叫改革,盲目拼速度沒有意義。

 

區區幾個部會的人事微調,藍綠看法卻如此截然不同、尖銳對立,反映出台灣政治極不成熟,更揭示出台灣極其惡劣的政治生態。(楊平,作者係江蘇省台灣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