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學生福州當上大熊貓“奶媽”“奶爸”

台灣大學生福州當上大熊貓“奶媽”“奶爸”

2月16日,來自台灣大學、台灣嘉義大學的8名台灣大學生在2名老師的帶領下在海峽(福州)熊貓世界參訪交流並體驗飼養員工作。記者劉可耕攝

 

來自台灣大學、台灣嘉義大學的8名獸醫專業大學生,16日談起他們在海峽(福州)大熊貓研究交流中心為期6天的大熊貓“奶媽”“奶爸”體驗生活,一致認為,最有吸引力的環節是“超近距離觀察大熊貓,好過癮”。

 

自從2014年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在海峽(福州)大熊貓研究交流中心設立實習基地,該校連續三年派遣實習生團隊,前來福州學習大熊貓保護、繁衍和醫療等專業知識。

 

台灣大學生福州當上大熊貓“奶媽”“奶爸”

兩名台灣大學生在海峽(福州)熊貓世界近距離觀察大熊貓。記者劉可耕 攝

 

16日,中新網記者見到台灣大學獸醫專業二年級學生王知桓時,用這位來自台灣南投的20歲小夥子的話來説,他正在給編號6號的大熊貓做“鏟屎官”。和其他團員一樣,王知桓身著深藍色工作服,用特製的工具仔細地清潔獸舍,不時將充滿笑意的眼光投向正在曬太陽的胖滾滾6號。

 

2013年,大陸首批贈臺大熊貓圓圓在台北市立動物園産下幼崽圓仔,吸引數萬人次前往探望。王知桓作為疏散人群的志願者,目睹了市民對大熊貓非比尋常的熱情。“大家都是排幾個小時的隊,才能看幾分鐘”,“所以你能理解當我們在這裡能近距離觀察大熊貓時,為什麼這樣興奮”。

 

台灣大學生福州當上大熊貓“奶媽”“奶爸”

福建農林大學動物學院教授邵良平在海峽(福州)熊貓世界為台灣大學生講授獸醫學課程。記者劉可耕 攝

 

臺大和嘉義大分別派出兩位帶隊老師。其中,台灣大學獸醫係副教授周崇熙表示,此次課程包括聽取福建省農林大學獸醫專業教授授課、與專家研討飼料養分、探討病例等專業內容。“三年來,從最開始學生只是單純來看大熊貓,到如今課程越來越多元、專業。”

 

在台灣大學獸醫專業三年級學生陳敏霞看來,最難忘的還包括考察旗山竹源地。從未拿過砍刀的敏霞已經總結出一套採摘“秘籍”:竹竿要綠,竹葉要寬、新鮮,葉面上不能有白點,“那是蟲卵,微小失誤都會讓打熊貓感染”。

 

台灣大學生福州當上大熊貓“奶媽”“奶爸”

台灣大學大二學生鄭志明(右)、台灣嘉義大學大四學生王俞琇(左)與4號大熊貓合影留念。記者劉可耕 攝

 

嘉義大學獸醫專業四年級學生劉原輔則對大熊貓的飼料養分特別感興趣。“台灣和福州一樣,屬於高溫度高濕度低海拔地區,福州在大熊貓保護繁衍、醫療方面有很多創新經驗,可以被台灣借鑒。”

 

海峽(福州)大熊貓研究交流中心主任陳玉村告訴記者,基地展出萬盆蘭花,係台灣社科院院長孫彥武耗資百萬元人民幣購贈,台灣多位畫家的熊貓畫作贈與基地,基地亦將最有繁殖能力的小熊貓贈與台灣,還連續多年“敞開胸懷”歡迎台灣大學生實習生,“處處可見海峽兩岸深厚情誼”。

 

台灣大學生福州當上大熊貓“奶媽”“奶爸”

台灣大學獸醫係副教授周崇熙(右)與福州市熊貓保護協會常務理事李智啟(左)交流熱絡。記者劉可耕 攝

 

“大熊貓成為台灣青年對大陸之旅充滿好奇和好感的‘特別的誘因’,只有親往大陸來走走看看,才能消除陌生感,心生親近。”周崇熙説。(中新網福州電 記者 林春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