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歲遷臺老兵張德正:一根線條繪兩岸情緣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7-03-14 10:12:05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張德正為觀眾解説他的作品《中華民族不斷融合而成其大》。(龍敏 攝)
畢業時,老師梁鼎銘給張德正的臨別贈言是:“靠一根線條打天下去吧。”
從此,張德正一頭扎進畫壇,將大陸的山水用線條勾勒出來,訴説自己濃濃的故鄉情。
張德正擅長書法、油畫、素描、水墨等,1998年曾獲第一屆朱銘文教基金會長青藝術創作獎大師獎。
于近日啟幕的張德正新現代主義水墨展,展出具有歷史與人文特色的畫作三十余幅。
台灣畫家于百齡曾評價張德正畫作——娓娓道來,寫盡人間一切的妙人妙事,道盡人間一切的辛酸苦辣。
85歲的張德正説,我一生流浪,不是自己想走,而是被推著走,一路走來看到戰亂、生離死別、生靈涂炭,怎麼會沒辛酸苦辣呢?
1932年出生於南京的張德正,經歷了兩岸波瀾起伏的歷史洪流,經歷過日本侵華、汪偽政權、國共內戰、遷往台灣。
近日在台北接受記者採訪時,他依舊記得,1949年農曆春節初五,跟隨“徐蚌會戰”(淮海戰役)中潰敗撤退的國民黨軍隊,告別家鄉,到了上海。當年七月原來的部隊解散,他在廈門為免於饑餓,再度參加國民黨軍隊傘兵,然後轉進台灣。
張德正説,當年是為了逃婚與生存下來離開家,出門時父母尚在,未曾想到一別就是永遠。
作為從戰亂年代走過來的老兵,張德正對和平充滿渴望。他説,我們這一代太苦了,兩岸之間還是要走和平發展之路。
在青年時有好幾年的時光裏,張德正回憶道,在海峽的這邊,每晚進入睡夢前,會像連續劇一般,細細思念兒時和故鄉人事與景物。
在台灣的歲月裏,幸好還有繪畫。少年時,張德正就展現出繪畫天賦,曾受名畫家汪亞塵和王濟遠教導與賞識,一度有機會進入劉海粟先生的上海美專深造,但因父親反對而作罷。
不過,孤身來臺幾年後,在困頓艱辛的軍旅中,張德正卻迎來人生的轉機。面對激烈競爭,他考取了軍方學校的美術系,接受專業教育,並且受到當時大陸來臺水墨名家梁鼎銘的栽培。
故鄉已成他鄉,從年少到白髮。相當長的時間內,張德正一次次用畫筆,想留住過往的記憶。在他的畫作《母親拿飯給軍人》中,穿著旗袍的母親,站在家門口,遞給兩個衣衫襤褸、戰爭中潰逃的軍人食物。
張德正説,每當想起母親或故鄉,眼淚都會止不住流下來。
1987年,對於遷臺老兵是特殊的一年。張德正説,兩岸開放探親後,他很快回到江蘇老家,但父母卻去世多年,只見到兄弟姐妹。
此後多年,張德正多次來往于兩岸,到新疆、內蒙古、遼寧、青海等地采風,創作了《新疆呼圖壁縣康家石門子壁畫》、《中華民族不斷融合而成其大》等作品,從各類史跡、壁畫、石窟中,挖掘中華民族的精神。
張德正認為,中華文明之所以可以延續不滅,正是由於自成一格的文化累積,他願意用自己的畫作記錄下來,並能夠傳遞下去。
雖然已85歲高齡,張德正卻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他説,還準備創作一系列兩岸題材畫作。
張德正認為,兩岸一家親,文化交流要更多些。面對全球形勢風雲變幻,兩岸同胞更應該攜手,發揮各自所長,共同追逐中國夢。(龍敏 陳小願)
新聞推薦
- 兩岸産業交流對接系列活動在江蘇舉辦2024-11-22
- 事關中國和東盟 這個論壇首次“亮相”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2024-11-22
- 中國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發起開放科學國際合作倡議2024-11-22
- 【圖解】從多個“首次”看中國經濟企穩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在蘇州舉辦臺商座談會2024-11-21
- 台北多輛公交車登出大幅廣告 要求廢除2019版課綱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