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生看兩會——探訪人大台灣代表團

海峽飛虹消息(廖政貿、馬曉葉):廖政貿,現于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讀研究生。抱著想要了解大陸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初衷,我作為對“兩會”知之甚少的“菜鳥”第一次探訪人大台灣團,以期更了解“兩會”。

 

解密人大台灣團

 

圖片默認標題

 

本屆全國人大台灣團代表合影

 

對於大部分台灣人來説,“兩會”是個熟悉卻又陌生的名詞。簡單來説,兩會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統稱,每年3月初在北京召開。兩會集結了各省及各界人民代表和政協委員們,在為期十幾天的時間裏他們圍繞著政治、經濟、民生、環保等議題進行審議和討論。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一屆任期是五年,今年是第十二屆人大和政協的最後一次會議,之後將進行換屆選舉。

 

人大代表當中一直有台灣代表團,從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就有台灣省籍人大代表,1975年第四屆時首次設立了台灣代表團,第五屆將名額訂為13人,並一直持續到現在。人大台灣團自組建以來,提出了許多嘉惠台灣同胞的法案及建議,包括台灣贈送大熊貓,就是台灣省代表團劉彩品代表整個代表團成員提出來的,還有《臺商投資保護法》的實施修訂、卡式臺胞證的推行、大陸臺生的醫療保險等。

 

本屆人大台灣團13名代表分別是汪毅夫、陳軍、陳蔚文、張雄、陳清海、陳雲英、孔令智、朱臺青、江爾雄、楊曉紅、張曉東、符之冠、廖海鷹。除了林毅夫的妻子陳雲英出生在台北以外,代表團其他成員都是在大陸出生,但祖籍卻分佈新北、新竹、彰化、台南、高雄、宜蘭等各地,他們來自科技、文化、教育、醫療等各個不同領域,個個都心繫臺胞,每年三月,這十三位代表便帶著台灣同胞關心關注的問題來到北京,上“兩會”,反映心聲。在四位女性代表當中,有一名是來自台灣少數民族的代表,她就是陳軍。

 

代表與臺胞的情感

 

圖片默認標題

 

全國人大代表、臺盟北京市委常務副主委陳軍

 

“我們都是生活在祖國大陸的台灣同胞,鄉情與親情緊密地聯繫著我們,我們親如一家;我們都是期盼祖國統一的台灣同胞,責任與使命強烈地凝聚著我們,我們毫不懈怠;我們都是關心祖國發展和人民幸福的人大代表,光榮與職責不斷地激勵著我們,我們勤奮履職。”陳軍祖籍台東,阿美族,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自己是連任兩屆的老代表,在這十年當中,始終致力於兩岸少數民族交流,提出過許多相關的建議,像是推廣大陸游客到台灣少數民族旅遊的事情,讓台灣少數民族到高校來讀書、交流等。

 

“台灣團的代表們每年都有兩次到各地調研的機會,這使得我們可以很細緻地接觸台灣鄉親,了解他們的呼聲”。陳軍回憶起為在大陸就學的台灣同胞醫療保險的事情時還是那麼激動,“還記得通過台灣學生在大陸享有醫療保險的那一天,有北大臺生的家長打電話給我,謝謝我們這段時間的努力,挂上電話後,我開心了好久。”陳軍特別強調説,這些建議議案每當付諸實現,有台灣同胞因此而受惠時,總感到特別欣慰。

 

圖片默認標題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臺聯理事陳雲英

 

陳雲英出生在台北市,畢業于政治大學中文系,也在曾在台灣的三個中學教過書。美國博士學位後,才回到北京定居工作,對台灣有著濃濃的情感。

 

作為台灣團唯一的第一代的臺胞,陳雲英一直為兩岸的教育事業發光發熱,這次她關注的議題與在大陸就業的臺籍教師相關,她説,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1000人在大陸不同高校就業,近些年來隨著在大陸就業的台灣博士人數不斷增長,建議大陸制定出臺有利於臺籍教師就業與發展的相關政策,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大陸社會。

 

對兩岸發展的盼望

 

圖片默認標題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臺聯會長汪毅夫

 

“你不可以指望台灣青年到大陸參加夏令營,來個七天、八天的時間對就能有改變。”全國人大代表、全國臺聯會長汪毅夫在接受採訪時指出,兩岸交流要講求實效,更要策劃組織深入的“體驗式交流”活動。他認為年輕一代透過來到這裡,了解他們不知道的歷史淵源,對這邊産生了好感,就是一件好事。例如,他曾寫過一篇文章,關於光緒皇帝曾經給台灣七個廟宇都提匾的事,包括知名的新竹城隍廟,這代表兩岸關係是緊密的。希望未來能透過交流,讓台灣年輕人對大陸有更多的了解。

 

“有台灣學生問我,他沒來得及參與08年的北京奧運會,那2022年的冬奧會,能否能夠有機會參與。”提到關於兩岸未來的想法,陳軍認為如今大家都知道要多讓台灣基層民眾來大陸交流,特別是這一代的青少年。所以像2022年北京、河北的冬奧會,應該更多地招募台灣志願者來參與。這樣的活動可以成為兩岸青年志願者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從世界矚目的運動盛會,來認識北京與中華文化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