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青年“跨海”創業記

位於思明區龍山中路的啟達海峽雙創基地內,洋溢著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這是記者日前在廈門採訪時看到的情景。30余個台灣團隊落戶於此,一批別出心裁的創業項目在此孵化,心懷夢想的台灣青年們在這裡奮鬥拼搏,來自台北的“80後”女孩蒼沛就是其中之一。

 

雕琢細節 喚醒“沉睡”的古跡

 

近年來,大陸的青創基地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在多座拋出“橄欖枝”的城市中,蒼沛選擇了與台灣氣候、環境相近的廈門,作為其在大陸創業的首站。

 

2015年,蒼沛和丈夫創辦了廈門晶禧文創有限公司,主要業務為品牌策劃、空間設計。“雖然在台灣做過不少成功案例,但既然轉換了新跑道,就要一切從頭開始。”

 

經過一段時間的“試水”,公司實力漸漸得到市場認可,目前業務趨於穩定。當記者問到,在已完成的作品中,對哪一件最滿意時,蒼沛脫口而出:“延平戲院的修復!”

 

延平戲院坐落于鼓浪嶼市場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這裡曾是島上居民看電影的唯一去處。到了80年代,隨著島上音樂廳、錄影廳的相繼建成,戲院因人氣不再而日漸凋敝,曾一度被改造成住宅和倉庫。

 

“光是修繕外觀無法重塑戲院的生命力,要從內涵和細節入手,喚醒古跡的‘靈魂’。”蒼沛説,去年5月她和設計團隊正式接手該項目。此前她對鼓浪嶼的人文歷史所知甚少,為此她花了大量時間收集資料,並四處請教專家,“我希望將戲院所蘊含的歷史文化以新的形式傳承下去”。

 

耗時3個月左右,戲院完成改造。廈語電影、投影字幕、連排木椅、舊式海報……這些承載著老鼓浪嶼人美好記憶的細節元素,在戲院中一一重現。如今,這座曾被人們遺忘的戲院已重新開放,靜靜佇立於原地,向來來往往的遊客“講述”鼓浪嶼的前世今生。

 

“細節決定品質,對古跡修復來説也是同樣的道理。拆舊翻新、挑重點的做法不可取,用心雕琢每一處細節才是真諦。”蒼沛説。

 

借力互聯網 搭建交流平臺

 

隨著事業漸漸走上正軌,蒼沛産生了一個想法:搭建一個兩岸空間設計的交流平臺,幫助更多的台灣設計人才來大陸發展。

 

“不少台灣設計師在大陸創業時經常碰壁,不是因為他們不夠優秀,而是兩岸在設計理念、設計語言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我自己在創業初期也吃過同樣的虧,所以希望搭建這樣一個平臺,讓有意來大陸發展的台灣設計師少走一些彎路。”蒼沛説。

 

在蒼沛及其團隊的推動下,亞洲設計中心項目應運而生。據蒼沛介紹,該中心立足於廈門,將打造兩岸設計業者線上線下交流互動平臺,未來還將借助互聯網實現台灣設計師與大陸項目的遠程對接,“解決兩岸在設計規範、家裝材料等方面的差異問題,使設計師與客戶的交流對接更加順暢”。

 

“除了台灣設計師外,中心還將定期邀請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等地的設計師過來,通過交流或培訓的方式,把全球頂尖的設計理念、美學信息及時分享給兩岸業者。”蒼沛説,在吸收先進設計理念的基礎上,大陸業者可以結合本土元素,加以創新,形成自己的風格,進而帶動整個大陸設計行業的發展。

 

共同拼搏 放飛創業夢想

 

基於拓展事業版圖的需要,去年9月蒼沛將公司從海滄區遷往交通更加便利的啟達海峽雙創基地。

 

儘管這個基地去年8月才正式運營,但目前已入駐了30多個台灣創業團隊,覆蓋設計、建築維修、有機農業、科技金融、3D列印、機器人等多個領域。

 

“有機農業團隊與機器人團隊合作開發了一款智慧種菜軟體,通過手機APP即可實現自動化種植,項目前景廣闊。”該基地總監范姜鋒説,台灣青年初來大陸普遍面臨一些困難和不適應,靠單打獨鬥往往事倍功半,“通過資源共享、相互協作,對一些政策和機會的把握更及時,創業效率也更高。”

 

來自高雄的楊超閎目前在基地內運營一家文化傳媒公司,來大陸之前,他曾在台灣開了7年的設計公司。

 

“對在大陸創業的台灣青年來説,需要的不僅僅是硬體配備和政策扶持,心靈的歸屬感同樣重要。”楊超閎説,“我很慶倖在這裡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大家工作上共同探討,生活上互相照料,漫漫創業路不再那麼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