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宮修文物》走進美國 售票速度以秒計算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7-05-02 15:59:43 | 來源: 海外網 |
2016年,一部只有3集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火爆全網,豆瓣評分9.3,70%的人給了5星好評。
2016年12月,這部備受好評的紀錄片以紀錄片大電影的形式登上中國大熒幕。在中國上映幾個月後,《我在故宮修文物》製片人雷建軍攜大電影前往北美,進行線下觀影活動。
雖然是在海外組織放映,但這部片子在紐約的售票速度卻幾乎是用秒計算的,經常是票一推出便被搶購一空。有一次,在紐約文化沙龍組織的放映會上,能容納200人的放映廳座無虛席,這樣一部小人物的紀錄片在海外引發觀影熱潮。
美國中文網在報道中提到,透過《我在故宮修文物》的鏡頭,看到的不是高冷的博物院工作人員,而是一群樸實的手藝人的故事。在這群匠人身上,看到的是對物質、時間和浮躁生活的超然。
在修表師傅王津眼裏,相比擁有一件“珍貴的懷錶”,他傾盡一生想要的,僅僅是將每一件經過他手的文物修復回曾經最美的樣子。
製片人雷建軍説,《我在故宮修文物》側重的,不是故宮的建築或歷史,而是作為一家博物館,裏面珍藏的藝術品是如何經由文物修復師一代代保護和傳承下來的。“文物修復師身上的‘匠人精神’是故宮精神重要的組成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版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增添了一些有意思的情節——比如會在故宮裏迷路的修復師,修復師們熱熱鬧鬧地打杏兒分杏兒,每天5點下班時修復師們如何檢查院子並一道一道地鎖好宮門……
電影版本的《我在故宮修文物》並沒有旁白出現,而是請來了侯孝賢的御用剪輯師和操刀《聶隱娘》的廖慶松,完全用鏡頭語言來講述修復師們的故事。這些鏡頭不僅把手藝人做東西時那份氣定神閒表現得更為淋漓盡致,也讓觀眾得以沉下心來,去思考手藝人們的匠心、思考自己的人生感悟。
《我在故宮修文物》大電影版這次赴美還參與了電影節,製片人雷建軍表示,希望有機會能在美國發行,讓故宮裏修文物的這些人的故事被更多的西方觀眾所知曉。雷建軍堅信,紀錄片裏“他們”身上的精神會感染每一位熒幕後的“我們”,“他們”帶來的感動是不分國籍的。(樊小菲/綜編)
新聞推薦
- 海關保障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 50余批次人員物資順利通關2025-10-14
- “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 商務部回應美宣佈對華加徵關稅2025-10-14
- 《沉默的榮耀》熱播兩岸:以歷史之光映照“台獨”逆流的荒誕2025-10-14
- 台灣花蓮救災工作主要靠志願者?賴當局被批執政無能2025-10-14
- 《開閩世家閩臺源流志》第二期在福州發佈2025-10-14
- 忠實還原故宮30余件館藏文物 視障讀者觸摸系列出版物在京發佈202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