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第五”提醒中國製造業儘快補上品牌短板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7-05-03 10:25:47 | 來源: 新華社 |
在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2016年的報告中,中國工業競爭力僅排名第五;在世界品牌實驗室發佈的2016年世界品牌500強中,我國以36個席位居第五,其中只有9個是工業品牌。
“兩個‘第五’説明同一個道理,即中國製造業從大到強依然任重道遠,迫切需要創建以品質品牌為標誌的競爭新優勢。”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長沙南生近日在上海舉行的首屆中國工業品牌之旅啟航儀式上表示。
統計顯示,在全球500余種主要工業産品中,我國有220多種産量位居世界第一,穩居世界第一製造大國。但我國製造業仍然大而不強,品牌的缺失是主要短板之一。
製造業品牌如何創建?品質是第一位的,這需要企業內修實力,尤其要弘揚“工匠精神”。
“消費者買東西,首先在意使用價值。現在的中國經濟,品質還是軟肋。需要在製造業啟動一場品質革命,這樣中國的産品才能在全球立足。”經濟學家周其仁説。
通過高科技在製造業的運用,可以讓企業實現“快功也能出細活”。中昊針織有限公司電商事業部負責人慎傑説,雖然企業只做襪子這個單品,但2016年全球銷售額近3億美元。北美市場每賣出100雙襪子,就有6雙是中昊的。這背後的關鍵之一,就是企業引進的700臺智慧織襪機器人,相較此前可替代2000名工人。不僅品質穩定,還提升了生産效率。
除了內修實力,打造品牌還需要外修形象,講好“品牌故事”。講“品牌故事”不僅是企業的事情,也是産業、地區乃至國家的事情。山東省的“好品山東”,四川省的“名酒名茶”,都是在講述地區和産業的“品牌故事”。
沙南生説,企業講“品牌故事”不是專指做廣告,更不是“虛假宣傳”,而是要用顧客樂於接受的方式,潛移默化地打動顧客。
作為我國近代製造業的發祥地,上海曾經是我國製造業品牌數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上海製造”也一度是優質産品的代名詞。近些年來,上海的品牌發展遇到了很多新的挑戰,這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
在本屆中國工業品牌之旅上,“上海品牌發展基金”宣告成立。這是國內首家以品牌發展為主導的基金,首期規模為人民幣20億元。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徐逸波説,上海要營造適宜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流動的制度,為品牌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沙南生表示,圍繞企業品牌培育,工信部將試點推廣品牌培育管理體系的方法,圍繞區域品牌建設,已在75個産業集群開展試點。(新華社上海5月2日電)
新聞推薦
- 入境遊訂單同比增173% 今年“五一”跨境遊雙向升溫2025-04-25
- 兩岸學者在京共話兩岸關係:統一大勢不可阻擋!2025-04-25
- 中國企業逆勢突圍底氣從何而來?外貿一線見聞中找到答案2025-04-25
- 離岸貿易印花稅政策順利擴圍 上海一年累計減免印花稅1.82億元2025-04-25
- 美臺勾連欲“練兵拒統”?國防部正告:“台獨”必將眾叛親離、土崩瓦解!2025-04-25
- 臺青赴大陸創業熱度“不降反升”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