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專家:歐亞經濟聯盟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接

圖片默認標題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於本週末在北京召開。俄羅斯戰略問題研究所亞太中心主任康斯坦丁·科卡廖夫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五月份即將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可謂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球論壇,由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構想正在實踐中不斷展現出其發展的積極成果,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對接合作是對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發展做出的重大貢獻。

 

科卡廖夫對記者説:“自2013年絲綢之路經濟帶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提出起,由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構想已在實踐中體現出它的被‘需要性’,同時也展示出了其發展的積極成果。如今,‘一帶一路’得到了來自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響應。超過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了合作協議。目前,位於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的國家人口占全球人口的60%,其國民經濟生産總值佔世界總量的30%。五月份將在北京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可謂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球論壇。”

 

專門從事亞太問題研究的科卡廖夫認為,“一帶一路”倡議能得到如此多國家和組織的支持並非偶然。他説:“我們認為,‘一帶一路’構想符合全球和區域共同建設性發展而非對抗發展的總體趨勢,符合希望利用這個跨大陸項目資源來增強自身潛力的國家的利益。”此外,他指出,“一帶一路”是具有極大政治重要性和經濟重要性的倡議,它會對全球經濟和世界金融經濟體系産生直接的影響,並能夠幫助化解擺在國際世介面前的一系列重要問題。

 

科卡廖夫同時指出,實踐“一帶一路”並使其確實受惠于中國和其他參與國需要進行長期而艱巨的鬥爭。

 

因此,更有必要強調指出關於將歐亞經濟聯盟建設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對接這一中俄聯合聲明的重要戰略意義。該聲明于2015年5月得到了兩國領導人的首肯,致力於進一步發展雙邊經貿合作,擴展工業領域合作,深化投資和金融領域的相互協作。其任務是優化地區生産網絡,加強國際基礎運輸設施和多式聯運,並逐漸向創建歐亞經濟聯盟和中國間的自由貿易區過渡。俄專家對記者説:“2001年中俄兩國在莫斯科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睦鄰友好合作條約》。而今,我們將歐亞經濟聯盟建設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對接這一項目視作在此基礎上深化雙邊合作發展賣出的重要一步。”

 

此外,科卡廖夫坦誠指出俄方將在歐亞經濟聯盟建設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對接這一項目中受益。他説:“在目前階段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是合作的關鍵問題,這點對於俄羅斯來説至關重要。因為目前俄羅斯運輸幹線只能保障不超過歐亞運輸物流服務市場潛在量的5-7%。因此,在擬定歐洲經濟聯盟與絲綢經濟帶對接的具體計劃時最好可以考慮到跨西伯利亞鐵路幹道的運輸能力,以振興我們國家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經濟。”

 

據科卡廖夫介紹,一些俄羅斯學者認為,創建一體化的高速運輸系統應有助於新型技術結構的發展,保障現代化國家經濟的進一步增長,在這方面,中俄合作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兩國在運輸物流和商貿領域的協作十分重要,同時在包括高科技生産領域的合作也同樣重要。可以預見到,未來中俄在科技協作和吸引創新發展投資方面也將達成協定,在能源和高科技領域進行的大項目成功範例應在中小企業層面得到普及。此外,俄專家認為,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與中國東北之間的一些項目應當進行更富成效的合作。如在遠東地區創建一些優先發展的地段,包括創建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這將有助於順利推進雙方的合作。

 

2017年3月,第六屆中俄務實論壇暨統一俄羅斯黨與中國共産黨的跨黨派對話在俄羅斯喀山舉行,習近平主席在致與會者的信中強調指出,為實現歐亞經濟聯盟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對接,中俄兩國地區之間的合作至關重要。俄羅斯專家認為,兩國中央和地方政府機構需要在這方面不斷努力,首先要減少行政壓力,排除不必要的商業障礙,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創造有利的社會環境。柯卡廖夫表示,“截至2016年末,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的18個國家成立了52個經濟貿易合作區,投資總額達156億美元。這种經驗顯然將對深化中俄兩國間的合作大有裨益。”此外,他認為在歐亞經濟聯盟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對接工作中應充分借鑒中俄的現有經驗,包括在上合組織框架下的協作經驗,通盤考慮項目實現的安全問題。

 

俄羅斯總統普京于2016年9月在杭州舉行的G20峰會上表示,“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對接有助於在未來創建大歐亞夥伴關係,這種夥伴關係將對所有感興趣的國家和一體化成員開放,提供相互協作的可能。”科卡廖夫認為,俄羅斯和中國指明瞭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與中國相互協作的全球性意義,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對接合作同時也是對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發展做出的重大貢獻。人民網莫斯科5月11日電 (記者 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