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臺商的大陸“生存法則”:以變應變 以不變應萬變

一個做烘焙18年,從“台灣味道”到“雲南特色”;一個推廣有機肥20餘年,從“進展艱難”到“盆滿缽滿”;一個堅守邊境小城,從單一農業擴至跨境物流……近日,中新社記者走近三位深耕大陸西部多年的臺商,尋找其成功法則。

 

“以變應變”

 

看著連鎖店裏的普洱曲奇被搶購一空,林治宏格外高興。這位在雲南打拼多年的臺商,可謂將台灣烘焙技術帶到昆明的第一人。憑藉敏銳的商業嗅覺,他助推雲南最負盛名伴手禮鮮花餅從無到有,並將事業版圖擴至全國。

 

和眾多臺商一樣,林治宏來大陸投資的第一站是東部。隨著競爭壓力加大,他于1999年從東到西,紮根昆明。

 

“剛來這兒時,消費氛圍遠不如台北。”林治宏坦言,初來乍到,難免水土不服,但他很快找到生存路徑——“台灣工藝+雲南食材”。運用台灣鳳梨酥的經驗,林治宏利用鮮花、普洱茶、南棗等雲南食材開發系列産品,大獲好評。後又搭乘“電商快車”,打開全國市場。

 

“固守原有模式,你肯定不能獲得成功。”林治宏説,其來大陸的這些年,大陸在變,市場在變,最重要的經驗就是要以自我改變應對外界變化,同時保持初心,不畏失敗。

 

如今,結合當地食材給雲南每個縣做一款伴手禮,成為林治宏的目標。“當前,大陸正掀減貧高潮。這樣,不僅可以最大限度挖掘食材價值,亦能幫到當地農民。”林治宏説。

 

“以不變應萬變”

 

比林治宏更早來到雲南的臺商王耀進,將“不變應萬變”奉為大陸生存法則。21年來,他始終如一地推介有機肥,發展精緻農業。

 

王耀進告訴記者,1996年,其剛來雲南時,了解“有機種植”和“精緻農業”的官員和農民少之又少。但如今,這已成為共識。

 

“你肯定想不到,我在雲南賺到的第一桶金居然來自普洱茶。”王耀進笑稱,彼時,茶民不願花錢用有機肥,他就免費推廣。茶農見效後,拿茶葉置換給他。“不曾想趕上普洱茶大熱還賺了一筆”。

 

儘管有機種植推廣路充滿坎坷,但王耀進最終堅持了下來,並贏得市場。

 

“融入當地 胸懷天下”

 

和林治宏、王耀進“自東向西”不同,在雲南臺商界赫赫有名的“詹氏父子”,一開始就選擇邊境小城瑞麗。西部的落後和創業艱辛,他們深有感觸。

 

原本在台灣東部經營農場的父親詹茂勝因颱風受創,于1990年來到了瑞麗。先是辦農場,研發水晶蜜柚、台灣青棗等作物。後又開發商業街,並逐步涉足珠寶玉石、跨境物流、金融等領域。

 

兒子詹介文2006年應父親要求來到雲南,那一年他剛好30歲。“剛到瑞麗時,覺得這裡完全是鄉下,我不理解父親為什麼要跑到這裡來種柚子。”詹介文説,“時間久了,就發現父親的眼光獨到。”

 

“他看準的是這裡的區位優勢,以及背後的廣闊市場。”詹介文感慨,臺商來較為落後的西部地區做生意,最重要的是要融入當地。

 

“你不能抱著‘我是台灣人’的優越感來這裡。受一點委屈就返回台灣,不可能成功。”詹介文説,如今,臺商要實現轉型升級,以雲南為代表的大陸西部無疑是片熱土。他們父子在雲南站穩腳,就是最好的廣告。(完)